近日,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团队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为车祸外伤术后发生顽固性腹腔感染的患者彻底解决困扰三年之久的病痛,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多年穿刺引流治疗 带来极大身心负担

  年近六旬的杨先生(化名),三年前因车祸外伤于当地医院行开腹肝破裂修补和部分切除手术,术后出现反复高热及腹腔脓肿形成,病程中几乎每2-3个月就要行术区穿刺引流治疗,每次引出约600ml黄色脓性液体,随后症状逐渐改善伴引流液减少直至消失。但拔除引流管通常一周左右,症状就会再次出现,三年来就这样反复行肝周穿刺置管引流术伴间歇性高热发作。腹壁多处穿刺孔引发的疼痛不适和长时间携带引流袋的不便,给杨先生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也承担了高额的费用负担。杨先生和家人三年来奔波于多家知名医院,均未得到满意救治。

  事实上,由于患者年龄大、腹腔感染病程长、多次穿刺治疗史,前次开腹手术所致脏器粘连以及可能存在隐匿胆漏等情况复杂,导致手术治疗风险高,难度大,想要彻底解决病痛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

  多次讨论综合评估 制定“两步走”治疗方案

  经多方打听,杨先生一家了解到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团队在处理复杂肝胆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随即前来就诊。麻勇主任接诊患者后,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在患者腹部右侧可见一长约40cm反“L”型手术切口瘢痕,右侧腹壁可见多处穿刺引流瘢痕(图1 )。在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后,麻勇主任提出“两步走”的治疗方案。首先,经超声科评估,再次行超声引导下肝周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积极控制感染,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需要首先松解前次手术粘连,然后暴露感染区域,要求对感染区域彻底切除,包括肝脏创面进行局部肝创面切除修整,消除胆漏,完整切除肝周脓肿壁及可能存在的脓腔、窦道及坏死组织,方能彻底解决感染问题,不留复发隐患。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两种方案:一是开腹手术,对于处理腹腔感染灶而言,在技术层面能够降低一定难度,但是存在创伤大、切口感染、切口疝、窦道再次形成等风险;二是腹腔镜微创手术,对于预防切口感染、切口疝以及肝周感染范围扩大有绝对优势,但是目前的感染状态及前次手术粘连和多次的穿刺置管引流病史给腹腔镜下操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在争取患者家属同意后,麻勇主任带领团队进行多学科协助会诊,做了全面细致的术前评估,并与我国肝脾外科著名专家、哈医大一院终身教授姜洪池教授充分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2),详细讨教手术方案的可行性及风险性,最终明确了手术路径选择及术中相关情况的处理预案。

  手术过程异常复杂 微创手术精准操作

  麻勇主任带领杨广超副主任医师等肝脏微创外科团队成员,在麻醉科崔英华教授,手术室宋文超和孙亮护士的通力协作下,耗时四个小时,成功为患者完成了完全腹腔镜下腹腔粘连松解+肝部分切除术+肝周感染灶病灶切除术。

  杨广超副主任医师回忆道,“当时手术过程异常复杂,前一个小时都在精细分离术区粘连,保护周围肠管等脏器,避免副损伤的发生,随后暴露出肝周感染灶,其与膈肌,右侧腹壁以及前次手术的肝脏创面关系密切,术中先是进行局部肝切除,相当于对感染灶的底部进行切除。前次手术所致的肝脏转位扭曲、局部解剖结构混乱以及创面的纤维化炎性改变导致肝切除过程异常困难复杂,多处肝内脉管进行缝合处理,随后又进行膈肌、右侧壁层腹膜周围感染灶的清除。”

  在手术中,麻勇主任、杨广超副主任医师利用腹壁新建的几个小孔,充分发挥腹腔镜手术精准、稳健、灵巧的微创技术优势,稳步推进,彻底切除了全部感染病灶,又有效保护了周围脏器,规避了副损伤的发生,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一周左右即拔除了所有引流管,顺利出院(图 3)。

  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系黑龙江省肝脏微创外科联盟组长单位,东北腹腔镜肝切除联盟副组长单位、北方肝癌诊治联盟核心成员单位。科室始终坚持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广泛赞誉。在专业技术方面:肝胆脾微创手术占比保持80%以上,腹腔镜肝切除手术逾千例,机器人肝胆脾微创手术近600例,持续保持区域领先地位。在创新方面:完成东北三省首例机器人单孔肝切除手术、首例完全机器人及腹腔镜肝癌联合门脉癌栓切除手术、首例机器人泰姬陵手术、多例肝门胆管癌微创手术、多学科联合脏器微创切除手术以及微创全尾状叶切除、胆总管囊肿、肝癌复发再切除、部分脾切除等高难度手术,彰显技术特色优势。科室将始终秉承“医术有高度,服务有温度,管理有尺度”的建科理念,以最专业的医疗团队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哈医大一院 马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