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逐渐增多。日前,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三病房主任李永利教授团队和血管外科主任姜维良教授团队联合,为一位多发头颈部血管闭塞的73岁患者成功实施复合手术开通了左侧闭塞的颈总动脉,术后患者康复出院。  

李永利教授带领团队实施手术李永利教授带领团队实施手术
姜维良教授、张天华教授等人实施手术姜维良教授、张天华教授等人实施手术

  姜维良教授、张天华教授等人实施手术

  家住宾县,今年73岁的姜大爷,既往有下肢髂动脉闭塞及支架病史,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在一个月前他出现了发作性头晕,每次头晕时,四肢无力不能活动,卧床平躺后数小时可缓解。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侧颈总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头颈部血管多发狭窄。由于病情复杂,当地医院建议转往哈医大二院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因姜大爷年龄较高,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三病房主任李永利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术前检查及评估,并且联合血管外科主任姜维良教授和张天华教授进行多学科会诊。经讨论后认为,姜大爷双侧椎动脉狭窄、双侧颈动脉闭塞导致颅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左侧颈总动脉采用复合手术进行开通的成功率较高,开通后患者颅内供血改善,后期应该可以药物维持不再发病。

  李永利教授介绍,慢性颈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脑血运重建治疗。现有证据支持药物治疗与对危险因素的管理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而脑血运重建治疗包括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和闭塞血管再通术。对于病情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采取单纯介入支架治疗或者复合手术(内膜剥脱+介入)技术,如果不能进行血管再通,可行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改善供血。由于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病变的个体差异大,对血管再通治疗的技术要求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也较高,术前应多模态评估患者的手术指征,同时根据影像学提示的闭塞部位、节段、起始处形态及管腔内容物性质等选择合适的开通方式,以使患者在最大程度上获益,建议在有丰富经验的神经介入中心进行手术。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手术如期进行。在神经外科导管室、麻醉科的配合下,李永利教授带领团队与姜维良教授、张天华教授联合实施左侧颈总动脉闭塞的复合手术。由于患者闭塞段较长,先将颈动脉切开,取出肉眼可见的斑块,经颈部切口逆行寻找血管真腔,以球囊进行左颈总动脉弓上扩张,并将导丝通过颈部闭塞段、主动脉弓、腹主动脉、髂动脉,自腿部股动脉鞘引出以建立支架路径。再采用介入技术,经下肢股动脉入路将支架释放于颈部闭塞段血管,术中复查脑血管造影见左侧颈总动脉通畅,颅内供血明显改善。手术十分顺利,术后经过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术后一周姜大爷顺利出院。

  李永利教授介绍,慢性颈动脉闭塞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其他原因有放射治疗、纤维肌发育不良、巨细胞动脉炎、外伤和烟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见于颈内动脉起始处,所造成的闭塞也常始于颈内动脉起始处,多见于老年人。年轻患者发生慢性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夹层,其闭塞部位常见于颈段颈内动脉。当出现脑缺血症状时,如偏身肢体感觉异常、活动不灵、口齿不清应尽早就医,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治疗。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的检查手段有许多,最常用的有颈动脉超声、核磁脑血管成像、脑动脉CTA以及脑血管造影(DSA)。对于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首选超声及核磁的血管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查CTA或DSA明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

  据悉,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三病房是省内较大的神经介入中心,国家卫健委批准的国家级神经介入进修培训基地,专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可进行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急性脑梗死、脑动脉慢性闭塞、烟雾病等各病种的介入及开刀手术。

  来源:哈医大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