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陶瓷从两米高摔落不碎 瞬时升温至3000℃不裂哈工大博士生胡楚彦获“挑战杯”全国金奖

  来源:生活报


胡楚彦和团队成员在“挑战杯” 国赛现场(中间为胡楚彦)

 
团队在搭建材料制备的实验室团队在搭建材料制备的实验室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的陶瓷天线罩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的陶瓷天线罩

  一种陶瓷从两米高度落到大理石上不碎,瞬时升温至3000℃的环境温度下不裂。这是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胡楚彦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的课题,大四时她以“陶瓷水龙头”项目参加“挑战杯”校内选拔赛遗憾落榜,今年她重整旗鼓再次以这种陶瓷材料制品参赛,一举拿下“挑战杯”全国金奖,从“遗憾退场”到“绽放光芒”,她是如何“逆风翻盘”的?随记者一起来看!

  没有做出产品 校内赛遗憾落榜

  大四时,胡楚彦想通过竞赛锻炼一下自己的综合能力,于是和小伙伴组队报名了“祖光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暨“挑战杯”校内赛,那时的她们选择了“陶瓷水龙头”项目。经过调研,她们发现工业市场上有对材质坚固、抗冲击的水龙头的需求,便想着可以把自己研制的特种陶瓷应用在水龙头上。但当时由于时间紧迫,她们并没有做出产品,评委老师觉得不是很有“痛点”,遗憾落榜。

  今年2月份,学校启动“挑战杯”备赛工作,胡楚彦再次找同学组队报名。“当我们进入课题组时,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分系统中就急需一种同时满足耐高温、抗热冲击、透波且可多次使用等复杂要求的大尺寸天线罩。”她意识到即使是卫星通讯安全这样的大课题,基础问题仍涉及材料的问题。于是,这次她选择了“耐极端环境高可靠陶瓷材料”作为参赛的题目。

  胡楚彦的导师刘强教授告诉她:“研发耐极端环境的高性能材料是解决难题、应对挑战的迫切需求。”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很快以课题组为圆心建立起了一支由不同学院本硕博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他们给团队命名为“瓷创未来”,希望通过新型陶瓷材料的创新,解决关键难题。

  尝试千余次实验 通过可靠性测试

  针对“耐高温”“抗热冲击”“透波”等挑战,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和团队验证了10多种方案,尝试了千余次实验,最终完成了材料二次研发工作,解决了陶瓷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在材料的研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做实验到凌晨一两点,但团队都坚持下来了!”胡楚彦说。

  团队中年纪最小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杜昱嘉和吕政恩,他们既是同班同学也是室友。他们经常去实验室看师姐做实验,听师姐介绍实验设备怎么操作,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最终,用他们的陶瓷材料制备的陶瓷天线罩应用到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确保了微波电子元件在高温等离子环境中的正常工作,并于今年2月27日通过国家验收。至今,已经完成200余次的模拟工作。“我们的材料研究可以支撑大科学装置建设,服务关键电子零部件的可靠性测试,受到认可,团队每一个成员都特别开心也特别有成就感。”

  挑战不断升级 捧得国赛金奖

  胡楚彦将“挑战杯”称之为一场“持久战”。在长达8个月的备赛过程中,团队的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蜕变。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意识到,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有逻辑地梳理好团队实践过程、项目应用实例以及社会价值。

  “通过省赛决赛后,需要马上准备国赛函评材料,再到准备国赛现场的路演,挑战不断升级,竞争异常激烈。”胡楚彦告诉记者,进入国赛决赛,团队起初有过信心不足,但是指导教师刘强教授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老师说要对我们的技术创新性和价值有信心,只需要尽力展示好自己的项目就行了”,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一边梳理技术要点,一边策划项目展示,团队终于熬过了难关,项目“杀出重围”进入了国家决赛。

  国赛路演前,学校又聘请了多位专家指导学生打磨项目,一轮一轮实战演练,一遍一遍打磨项目,一次一次推翻重建,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在决赛舞台上捧得金奖。

  竞赛获奖不是终点,只是他们科技创新的起点。团队的相关技术还获得众多航天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关注,他们被邀请参加多次交流,跟随导师对接了许多实际需求。“团队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用自己的所学所长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发光发热。”胡楚彦说。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