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出综合改革创新组合拳 新区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哈尔滨新区报

双师课堂双师课堂
新区引进优质名校新区引进优质名校

  文/摄 本报记者 孙海颖

  哈尔滨新区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坚持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高品质的多元育人体系、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打出一套教育综合改革“组合拳”。新区教育“一年一变化、三年大提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近三年基础教育质量连年攀升,稳居全市前三。

  创新人才激励培养机制

  哈尔滨新区以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为目标,聚焦“教师”要素、落实“人才”优先,着力探索区域教育人才培养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级”事权列清单,保障办学自主权。新区加大力度创新管理,下放事权,构建区教育局、学区、学校“三级”事权清单运行机制,落实校长自主管理教育教学、自主实施岗位评聘、自主开展绩效评价等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人权、事权、财权高度统一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家办学落到实处。为确保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用得好”,哈尔滨新区实行“一校一章程”全覆盖,实现岗位责任法规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法科学化,助推校长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校长职级制”建赛道,提升校长专业水平。“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新区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的重要举措。2020年,哈尔滨新区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科学设定校长专业等级和职级,打破校长行政管理一站到底“铁饭碗”模式;建立一套校长选聘制、任期制和交流制等用人机制;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三级党建体系。

  校长职级制改革不但要建体系,还要建平台。新区依据校长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分档分级梯次研培活动,实行定制化、专业化、多元化培训。强化理论研修和课题研究,注重导师引领和跟岗实践,突出“杏坛博约”校长发展论坛和校长发展共同体平台的作用,有效激发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了办学活力,真正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星耀新区”搭阶梯,推动教师梯次发展。新区启动“星教师”培养计划,为教师搭建六个专业级别的成长台阶。全面推进实施“星耀新区”教师成长工程: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打破教师全员培训为主的格局,统筹规划多元培训和专项培训,实施系列化精准培训;创建分层培训课程体系,分级培训、分层选修,最大化满足教师定制化学习需求;建立教师培养保障机制,通过评定体系、协同发展、名师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培训收到实效。

  创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改革之初,面对新区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实施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建立校际师资共享制度,研发区域共享课程群,形成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发挥了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高效作用。

  教师“区管校聘”改革,突破校际交流瓶颈。全区教师按需交流轮岗,让人才流动起来;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形成一套引导教师队伍有序流动的管理机制,通过政策导向、制度支持和机制激励,推动教师双向流动,推动教育优质人才均衡发展。

  改革实施以来,全区实现了校内结构合理、校际配比均衡、区域整体优化,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

  校际师资互补共享,推行“双走校制”“双师课堂”以及“3+N”研培共同体三项措施,以跨学段、跨学校的方式开展“双走校制”课后服务;在校内、学区、全区三个层面推行“同科双师”“异科双师”“异地双师”“异地多师”等课型,实现区域内名师引领、合作分享、协同创新、整体提高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学区长+教研员+督学”以及学区内多所学校的课程协同共建的“3+N”研培共同体形式,建立定制化精准研培机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

  构建区域课程群,盘活优质课程资源。新区要求各中小学校将课程建设与管理纳人《学校章程》,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形成以学生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为指向的多样化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九大”集群课程群,在全区范围内创建一系列共享课程。构建“五大”实践课程群,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高校资源和高科技企业优势,与哈尔滨商业大学共建全省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构建一系列实践课程。2022年暑假至今,全区2万人次在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累计千余个家庭在亲子研学活动中受益,形成研学双师课程典型案例30余个,全力打造“行走的课堂”。

  创新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办“好教育”,内涵一定要清晰明确。新区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切人点,以一所好学校的标准为突破点,以一个区域好教育的标准为着力点,构建“课程、教学、研培、评价一体化”质量提升机制,形成螺旋上升的质量提升路径,引领区域教育内涵高素质发展。

  构建活力高效好课堂标准。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全过程评价,建立《课堂观察双主体行为评价量表》,形成“课例研究流程”。通过对“双主体行为”的观察、评价和数据分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落地,逐步完善一堂好课的标准,完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为区域系列化教学操作系统日趋完善提供保障。

  构建特色鲜明好学校标准。以《学校章程》为抓手做“特色学校创建”,从特色定位、课程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好学校标准,形成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价指标,引导学校整体改革。哈尔滨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学校“一校一章程”全覆盖,成为区域提升基层能力治理水平的成功范例。

  构建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好教育标准。全区实施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价改革,哈尔滨新区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发展性评价全覆盖、结果应用与督导改进全融合的区域。目前哈尔滨新区已经完成三年阶段性终结评价,新品牌学校和新品牌培育学校继续领跑保持高位提升,薄弱学校奋起直追促进底部抬高,各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普遍增值。

  创新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哈尔滨新区着力优化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营造区域高品质的教育生态。

  公办幼儿园改革,补齐教育短板。新区建区之初,公办幼儿园仅有一所,是新区教育的“大短板”。新区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办园模式改革,建立承办权与所有权分离办园管理机制,通过政府出资委托高校领办或公开招标引进知名品牌幼教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园格局;建立多元星级建设办园评价机制,聘请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立“幼儿园自评、专家评价、社会参评”相结合的多元星级评定方式;建立“三自主一激励”保障机制,以星级评定为标准开展质量激励;实施“五个一”质量提升项目,成立一个机构、建强一支团队、组建一个集群、引进一批品牌、建立一个平台,不断提升办园水平。

  近三年,哈尔滨新区累计投入资金5.14亿元,新增公办园23所,增加幼儿园学位7000个。目前全区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共计96所,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一个“公民互促、托幼衔接、协同创新”的学前教育发展新生态在新区初具规模。

  学位建设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区启动学位建设和保障机制改革。形成优化教育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学位建设联审制度;建立学位建设组织保障机制;形成优化学校设计建设标准,面向未来,全区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流精品学校。

  近年来陆续完成新建(改扩建)新区花园小学等14所,增加学位3.2万余个。另有江湾规划学校等新启动及在建学校5所,全部建成后可增加学位近9000个。届时将大大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力度,基本满足新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为确保哈尔滨新区学校“办一所、优一所、强一所”,目前全区已引进14所优质名校入驻,与17个基础教育名校、著名高校和学前教育品牌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了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