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本、农民变股东|“适度规模经营”夯实冰城丰产丰收根基

  来源:哈尔滨日报

  初冬时节,冰城黑土地秋收大戏刚落幕,新一轮的生产热潮就紧跟而上:高标准农田启动“黑色越冬”模式,为下一年的丰收打下基础;合作社发完分红,立即开始商量明年的种植计划;农业加工企业,马不停蹄地跑市场、畅销路。在冰城,适度规模经营夯实了丰产丰收根基,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块稳固基石。

  经营模式多样化,收益增长可持续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如何依托有限资源,形成“抱团发展”大阵势?哈尔滨市将众多小而散的经营主体进行整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全村152户家家是社员,人人当股东。“我们参股入社,土地、庭院成了股本,另外,我们还能在村集体经营的项目中打工,比自己种地收益高多了。”村民朱江华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新乡村闯出了“种管收”一体化经营之路,合作社总资产已达530万元,拥有先进大型农机具247台、水稻深加工企业1家,年可加工稻米20万吨。

  “农田改造,咱农民得了利。”这是当地乡亲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跳出传统耕作模式变“股东”,享受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红利。

  随着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新乡村的旅游产业逐步火起来。“农家乐”遍地开花,酒旗迎风招展,村集体苗圃的“百亩花田”成为乡村“新IP”,游客坐着“小火车”看稻海、穿花田,农文旅融合发展打开农民增收新路。

  同在祥顺镇的南六方村,适度规模经营别具特色,村党支部带领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江湾地马铃薯种植,连续多年抢在涨水前取得大丰收,每年分红直接发放一沓沓的现金。“最初两年效益低,经大伙商量,收入直接投入下一年扩大生产,近几年,真正见了效益。”将堆满桌的百元大钞发得一张不剩,村党支部书记于飞心情特别好,他说,“财散人聚”,村里的这项特色种植产业算是成了。

  在尚志市马延乡,一棚棚赤松茸撑开了“致富伞”。黑龙江珍珠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实现了食用菌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尚志市依托定制农业开辟“新赛道”,成立农业企业、合作社14家,不但定制销售稻米、食用菌,还有肉牛等众多系列产品。

  “小池改大池”让高标准农田“高”起来

  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千方百计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产能,蕴藏着黑土地逐年连丰的密码。哈尔滨市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40亿斤以上,综合产能提升到了300亿斤左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之一。今年年初,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积极研究“利用有限耕地生产更多粮食”课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部署实施“小池改大池”,拟利用三年时间新增“池改”面积约60万亩,预计增加播种面积3万亩,节约生产成本1500万元。今年是实施第一年,秋收数据显示,收效明显。

  巴彦县松花江乡有一块高标准农田,松花江提灌工程架起一条“天上河”,自上而下自流灌溉稻田,10万亩高标准农田孕育出一个“稻香国”。这里出产的“稻花香7号”稻米,畅销江浙沪地区。今年,这里还打造了占地2000亩的巨幅稻田画,成了远近闻名的观光农业“打卡地”。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利民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小池改大池’,农业生产标准更高了,不但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管理起来也更科学、更省劲儿了。”

  在宾县居仁镇三合村,数千亩稻田平畴无际,依托一架无人机担负起整个夏季的管理,农民真正实现了“种地双脚不沾泥。”当地乡亲说,土地连片种植、集中管理,打开地界,抹掉田埂,增加了有效耕作面积,产量提升了一大截,管理起来也更方便。谁家的地在哪儿已看不出痕迹,但村集体有清晰的“账”,年底依据账单分红就行。

  在稻乡五常,适度规模经营走在了前列,完成了“小池改大池”的高标准农田为大机械化作业和数字化管理提供了保障。龙头企业“乔府大院”的高标准农田内,数字化、智能化大显身手。田埂上立着大型电子显示屏,可以记录稻田温度、湿度等数据,管理人员根据数据对稻田进行精细化管理……五常市农业物联网中心可对全域388个重点点位进行监控,以云平台和大数据为支撑,以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高效农业加速转型。同时,数字化可追溯系统,为“五常大米”保真保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经营主体涌现,推动“五良”融合

  适度规模经营促使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涌现,切实推动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的一块高标准农田上,“凯斯305”联排推进,开启“黑色越冬”模式,粉碎的秸秆被埋在黑黝黝的土层下,成为下一年庄稼的肥料。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告诉记者:“一台车负责6条垄,卫星定位打垄笔直一条线,赶在彻底封冻前,全村的一万多亩地都能干完。”

  良田让农机发挥了最大效能,同时,也培育出了良种。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也是该县最早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庄。这里黑土层厚度达1.5米,大豆亩产量曾摸高500斤,玉米亩产“吨粮”。凭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丰富的种豆经验,丰裕村与东北农业大学密切合作,建成了“东农252”豆种繁育基地,乡亲们靠种“金豆”获得了更高收益。同时,配以良法、良制,保障了黑土地丰产丰收循环永续。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农业生产端的不断优化改良,吸引了农业加工企业的目光。今年,丰裕村招商引资来了一个6000万元的大豆面条厂,“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助力当地优质大豆华丽转身,卖出更高的附加值。

  市农业农村局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王瑞介绍,截至目前,哈尔滨市规模经营农田面积达1913万亩,服务农户数量达15万户,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一二三产进一步融合,传统的农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基石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