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规定,新注册的私募须在6个月内进行产品备案;已登记满12个月的私募须在2016年5月1日前产品备案;已登记不满12个月的私募在2016年8月1日前产品备案。逾期未进行备案的私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发行新规以来,私募备案登记的通过率仅为10%左右,九成左右私募提交的材料不合格、没有通过。私募法律意见书出现问题较多,目前都在一一整改。部分私募仍然急着“保壳”,也有私募则已放弃。
私募登记备案制度实施两年来,已有两万多家私募登记备案,但“空壳”私募——旗下没有备案基金的私募却占到约7成, “空壳”私募占据了有限的监管资源。监管部门近期向“空壳”私募开刀,也催生了私募“保壳”运动升温。
在私募保壳的热潮下,券商、律所等产业链上的第三方机构也都看到了商机,券商也纷纷联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绞尽脑汁地推出各种“保壳”计划。一站式服务、低门槛、快速、低费用……各家券商为招揽私募机构产品首发业务,祭出各种招数揽客。券商之间的竞争亦相当激烈,更是有券商在收集几家券商的推广方案之后进行比对,才出台认为比较划算有竞争力的方案。
基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私募备案登记并没有停下来,但速度放慢,主要的原因是新规出台以后,私募、律师等没有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导致大量报来的机构材料问题很多,法律意见书也难以通过。例如,私募经营范围非专业化,包含民间借贷、P2P、担保、营销策划、商务咨询等,都是不能登记的,还有高管没有从业资格,实缴资本无法覆盖6个月的经营成本,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等。
登记制度改革到位后,登记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环节,而是纳入整体监管的起点。基金业协会将建立健全涵盖内控、信息披露、募集、托管、合同、外包、投顾的自律规则体系,不断加强事中监管和事后查处。登记在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须始终保持合规经营,持续加强合规建设,付出相当的合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