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活报

  原标题:

  龙江小伙儿宫羽泽:

  万件“软面塑”捏出面艺生活

  生活报记者薛宏莉生活报记者张清云摄

  英武傲气的二郎神、叱咤风云的孙悟空、横眉怒目的关二爷、含情脉脉的林黛玉、喜气洋洋的寿星老、栩栩如生的游龙戏凤配牡丹……当一件件精美的大型摆件呈现在眼前时,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它们竟是用面做的。这些作品出自一个名叫宫羽泽的“85后”小伙之手,他钟情面人制作十余年,并在传统面人儿制作工艺基础上,创新出了胶皮质感的软面塑。

  从人物到动物,从山水到花鸟,这些年,宫羽泽用近万件面塑作品,在“守艺”和“传承”中讲述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面人儿摊前偷师学艺

  开启“艺术人生”

  开过网店、做过推销员,还在酒店干过冷盘美工……30岁的宫羽泽觉得,是面塑这个“转机”,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

  小宫喜欢用面塑呈现古典人物形象或者神话中的人物造型。他的作品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很多人看后笃定地说:“这个小伙子一定是艺术系毕业的”。殊不知,他不但没上过大学,而且连面塑制作也是自学的。

  “我老家在尚志市一面坡镇,高中没毕业就去了天津打工。有一次,我去天津鼓楼附近溜达,看到有人做面人儿,就被吸引了。”小宫买了一个面人,决定拿回去琢磨琢磨,也试着自己做一个。可是,挡在他面前的第一关就是活面。捏制传统面人儿的面泥,是用面粉、糯米粉、蜂蜜等原料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需要经过烫、蒸、揉制等步骤,再混入染料做成面泥。但当时小宫并不知道这些,只能用橡皮泥或白面练手。后来,他四处打听,反复上网查找,才弄清了配比和活面泥的方法。

  为了积累经验,工作之余,小宫会站到捏面人的小摊儿旁观看,“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做面人儿的老师傅看我不走都不动手做东西了。”小宫说,他对面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这门手艺。当时是2006年,网上可借鉴的信息还很少,小宫完全是凭着摸索和观察,一点点积累捏面人儿的技巧的。

  花三年研制“软面塑”让传统面人儿焕发新生机

  “制作传统面人儿的面泥有一个缺点,就是放置时间久了会变硬、干裂。”所以,从2008年开始,小宫就在琢磨增加面泥柔韧性和防干裂的方法。尝试过增加糯米粉的比例,也试着用过淀粉、糖浆等物质,还曾经在面里添加过胶水、乳白胶、甘油等等。小宫说,当时对他来说,最难的就是即使从网上或书上看到“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可以防腐”、“甘油可以保湿润滑,延长塑性时间”,但也不知道具体的比例,他只能把面粉分成若干小份,一点点地试着增加或减少配比的分量。而且,有时不是只添加一种物质,而是同时加入几种物质,他只能不断地实验配比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创新出了一种风干后质感很像胶皮的软面塑。有了这种“原料基础”,小宫的艺术才华开始逐渐显现。

  小宫制作的面塑,不同于传统面人儿,体积往往是面人儿的数倍,最大的高1米多,小的也有四五十厘米高。而且,支撑整个面塑的“骨架”不再是一根小棍儿,而是用铁丝、报纸和白色面泥“打底”制作的“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一层层地裹上精雕细琢地彩色面泥造型,就像穿衣服一样,一层层黏上去。他给记者演示了他制作的古代武将使用的大刀、长矛,竟然是可以360度弯折的。“里面有一根铁丝‘打底’,面泥具有极强的柔韧性,就呈现出了现在的这种效果。”小宫说,有了这种面泥,他制作的面塑作品可以保持几年甚至几十年开裂、不变形、不收缩、不发霉。

  为做“贵妃醉酒”面塑屡次求教京剧老师

  小宫制作的面塑,以人物形象传神特点著称,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认可。比如他做的关公,丹凤眼、枣红脸,虽然横眉怒目却蕴含着一股正气。无论是骑马、站立,还是经典的捋须动作,身姿都呈现出一种力量感。“越是人们熟知度高的人物形象,制作起来难度越大。”为了呈现关公的神态和经典造型,他翻看了数不清的图片、画册,甚至反复重读《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找感觉。看到一些雕塑作品,他更是不会放过观察细节的机会。

  小宫总结出一些制作面塑的小窍门,比如古代女性形象,往往要呈现柔美、微笑的感觉,在面部塑型时就要做得“眉弯、眼笑、嘴角上翘”,而在体现武将刚毅英武的神态时,就要做得“横眉、立目、嘴角下努”。做儿童时就要额大、嘴小、轻刀雕刻,这样才能让面部圆润、没有棱角。

  除了面部塑造,在人物体态制作上,小宫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前段时间,他要制作一个贵妃醉酒的面塑,为了呈现“贵妃”的柔美,他屡次跑到黑龙江职业艺术学院去拜访京剧老师,在京剧表演者唱念做打的一招一式之间,体味“贵妃”身姿。“这样在用铁丝制作骨架时,我才知道从哪里抬手更美,从哪里弯腿更有风姿。”小宫说,文人的胸、武将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都是制作面塑人物的关键点。

  倾心古典人物制作最贵一套作品卖出1.2万

  很长一段时间,小宫都把制作面塑作品作为业余爱好。“也参加过展会,也在微信上卖过作品。”小宫坦言,他最贵的一套作品“四大天王”曾被人出价1.2万购买,但更多的时候是做了拆、拆了做,或者作为一种纪念留存下来。

  真正把面塑作为主业是在2015年回到哈尔滨以后。“在哈尔滨没找到心仪的工作,既然有人欣赏我的作品,何不用它来赚钱呢?”于是小宫在自己的住所开了一个工作室,一门心思地闷头制作作品。当时想,一定要制作出一些精品。”所以,那段时间,一件可以一两天制作完成的作品,他要琢磨、制作四五天甚至一周。

  当他制作了几个月、积累了上千件精品后,小宫开始逐渐被更多的身边人关注。他也成了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泥面塑专业委员会中的一员。后来,小宫还独创了浮雕相框面塑作品。

  在很多人看来,85后的小宫痴迷面塑,还不涉及古稀暮年者那份技艺传承的迫切,但小宫却觉得让面塑这门传统手工艺在自己的指尖里焕发新的生机,是他和所有面塑艺人的心声,这也是他作品呈现的意义所在。“缘起一面,艺塑人生”,小宫说,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