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活报
原标题:
哈市道里区郭玉和家风
在内同心同德在外常怀善念
文/摄生活报记者杨雪楠黄迎峰
在哈市道里区高谊街的一排老旧民居里,曾经住着一大家郭姓人家,郭玉和夫妇带着父母和岳父岳母,与五个子女一起住在这里40余年。最多时曾十几口人拥挤在70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那段岁月里,郭玉和、吕玉贤夫妇携手同心,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将五个子女养大成人。如今,夫妇俩已80岁,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子女们也成为心中有家、心中有爱的人,并将同心同德、常怀善念的家风家训传给下一代。郭家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孝敬老人
夫妇俩与
双方父母同住
今年82岁的郭玉和,还有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早年他在军区后勤部工作,常年无法照顾家人,后来到哈工作后,离河南老家就更远了。于是,妻子吕玉贤就把远在河南的公婆接来,连同自己的父母一起,都住在高谊街的小房子里。
吕玉贤说:“不光是四位老人,后来我小叔子的孩子也放在了我家,我们本身有五个孩子,最多时家里住过十几口人,可以说到处睡的都是人。”
郭玉和的父母是河南人,到哈尔滨来因气候、饮食和生活起居都不一样,有时难免有矛盾。但郭玉和夫妇非常孝顺,对老人关怀备至。吕玉贤告诉记者:“父母洗脚、剪指甲老郭都亲自动手,而且对老人特别有耐心。”
小女儿郭华的公公五年前得脑梗后,性情大变,经常发脾气。为方便照顾公婆,夫妇俩将家搬到松北,跟公婆住在一个小区,郭华则每天都要从江北赶到平房去上班。“上班折腾点没什么,和公公近一些,每天都能去看看他,陪他说说话,缓解他的情绪,情绪好了,病自然就好的快些。”郭华笑着说:“我公公发起脾气来,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但是他听我的。刚得脑梗的时候他拒绝吃药,都是我劝他他才肯吃。”
同心同德每晚全家一起糊纸盒
上世纪70年代末,也是郭家最拥挤的时期。吕玉贤说:“大概是1977年到1985年,那段时间我在纸箱厂,每天糊纸盒的活干不完,就用自行车拉回家。吃完晚饭,孩子们写完作业后,一家人就坐在一起糊纸盒。老人身体还行的时候也帮忙,一家人就像流水线一样。因为全家的努力,那段时间我的工资几乎是单位最高的。”
当时孩子们都不大,怎能让他们天天晚上都坐在那里枯燥地糊纸盒呢?吕玉贤说:“当时家穷,没有电视,邻居家有,孩子们就想去邻居家看电视。为了鼓励孩子们,我就承诺,咱们糊纸盒攒够了钱就买电视,他们果真老老实实在家糊纸盒了。后来我就买了一台二手的黑白电视,大家就每天一边看电视一边糊纸盒。又糊了几年,就换成了全新的彩色电视了。”就这样,全家一起糊了8年纸盒。
郭华如今回忆起来,感觉那段日子“满满都是爱”。“我们全家为了改善生活,齐心协力地糊纸盒,那画面现在想想就觉得很美,很温馨!”
助人为乐7楼起火全家叫醒全楼人
郭家人不仅有齐心协力改变生活的勇气,在别人有困难时,也能全家伸出援手。
他家住在二楼,三楼有一对母女,母亲原来是吕玉贤之前单位的同事。“她一个人带孩子特别困难,那时我家虽不富裕,总比她家要强一些,我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她送去,我还经常过去看她。”
郭华告诉记者:“2015年秋天的时候,7楼邻居家着火了。我家在二楼,大概是晚上九十点钟,我们闻到一股烟味,就赶紧冲出去,一路挨家敲门,直到七楼后发现着火了。我爸立刻报了警,我上高中的女儿把他家的孩子带下楼。当确保每一个邻居都下楼了之后,我们才离开。火灭之后,我们又帮他家清理东西,把地上的水擦净,一直忙活到后半夜。”
“熊猫血家庭”两个女儿献血
累计超2000毫升
不仅孝敬老人、帮助邻居,郭家人还将爱与责任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RH阴性血,属于稀有血型。郭家五个孩子有四个都是RH阴性血,三女儿郭宏更是被称为“熊猫血”的RH-AB型。
“我献血还是受了大姐郭琳的影响,”郭宏告诉记者,郭琳是RH阴性血,还加入了省血液中心稀有血型协会,成为献血志愿者。年轻的时候,每年都要献两次,还献过血小板。在大姐的影响下,郭家的儿女都去验了血型,除了二女儿不是稀有血型外,其他四人都是稀有血型。但大哥郭伟和小妹郭华因身体原因,不符合献血要求。
为了符合献血条件,郭琳和郭宏过着严格自律的生活。不能吃的太油腻,不能喝大酒,不能熬夜,要定期锻炼,都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可以献出更多的血。
目前,郭琳和郭宏各自累计献血都超过了2000毫升,献血证都堆成“小山”,郭宏还获得“哈尔滨市大冬会稀有血型捐献特殊贡献奖”。郭琳和郭宏的孩子成年后,也都去验了血型。“郭宏的儿子18岁就去验了,也是RH-AB型,现在他也跟我们一样定期献血。”郭琳说。
郭玉和、吕玉贤与郭琳、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