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中国正在迎接冬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近日举办的2020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上披露了一组数据:2018至2019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已达到2.24亿人次,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3.7%。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增长了17.1%。

  来自驴妈妈的数据显示,12月份预订冬季旅游相关的旅游套餐的人数同比增长47.9%,其中北京、哈尔滨市和乌鲁木齐市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旅游科学院院长戴斌说:“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了,冰雪旅游越来越热了。”

  他说:“2018年,我国滑雪场馆数量达到742家,总滑雪人次达到2113万。市场潜力的释放,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冰雪旅游和社会力量投资冰雪项目的积极性。重庆、上海、广州等中部和南方地区,出于经济和民生的考虑而规划市内雪场和室内冰场。融创文旅则规划在全国布局六家雪世界,其中无锡、广州、哈尔滨三地已经投产运营,累计接待126万人次。

  报告称,2018年至2019年,冬季旅游业共投资61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建设,机场改造和度假区开发等项目。哈尔滨,北京和大同等北方和中部城市因其气候和人们对这些地区冬季娱乐活动的更高认识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戴斌表示,在为冰雪旅游时代的到来而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冰雪经济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和产业培育期。世界冰雪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成熟的市场是以国民大众的日常消费为基础的,完善的产业体系则需要从研发、创意、制造、建设、运营、推广等产业链条出发,形成产业积聚效应。去年年初我曾访问过挪威举办过两次冬奥会的利勒哈默尔,每当冰雪季来临,不管有没有奥运会,那里都是一样热闹,从装备制造到住宿餐饮的产业体系非常完善,市场主体运作成效显著的很大原因是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冰雪运动和冰雪休闲已经是当地人冬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消费基础有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反之,在消费需求和市场基础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投资和建设太超前,就可能有规模、结构和时序的风险。从现状来看,国民大众的冰雪意识已经被唤醒,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已经具有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冬季两项、滑冰、冰壶、冰球等专业运动的观众基础还不够厚实,国民参与的门槛短期内也没有下降的可能。如果没有持续增长的观众和业余爱好者群体,无法将此类项目导入群众运动的范畴,不要说产业链的延伸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就是已建和在建场馆,都可能存在赛后利用问题。(内容为中国日报原创)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