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居全国前列!揭秘黑龙江交通投资如何持续上扬

  来源:黑龙江日报

  核心提示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1至11月黑龙江省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3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前列。同时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420亿元,完成率105%。

  黑龙江日报记者近日深入采访,解开持续向上的交通投资“密码”。

哈肇项目原野互通区钢箱梁吊装施工。哈肇项目原野互通区钢箱梁吊装施工。

  寒冬里,黑龙江省最繁忙、最重要的南下通道,京哈高速拉林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段改扩建工程完成右幅主体工程,与吉林省境内长余路段同步“双通”;在我省首条高速公路PPP项目鹤大高速佳木斯过境段松花江大桥施工现场,建设者给主桥桥墩“盖棉被”以保证冬季不停工;作为全省最北的百大项目,漠河市省道连崟至阿木尔长缨段改扩建工程项目11月正式通车,助力了寻北“快进漫游”的旅游交通网……

  今年,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的重要窗口期,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前11个月同比增16%

  一条持续向上的投资曲线

  在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2019、2020年度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统计对比图十分亮眼。图上清晰显示,去年是一条缓慢上升的平曲线,而今年则是位于去年曲线上方一条斜率更大的曲线。特别是下半年,两条线差距拉大。截至11月底,今年年度投资完成420亿元,同比增速16%。

  数据显示,公路项目建设占“主角”,年度完成投资299亿元。今年普通国省道项目已交工7项,其中,一级公路142公里,二级公路348公里;交工农村公路4912公里,危桥改造1595座,安保工程7408公里。对于这样的成绩,交通人并不觉得意外。

  早在今年三月,龙江大地的冰雪尚未消融,但在一些交通项目的施工现场,一排排挖钩机的隆隆机声,就打破了春天的寂静。冻土变“动土”,开春即开工,建设者们干劲十足。

  省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副处长许艳峰说,为了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省交通运输厅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制定疫情防控指南,出台指导意见,将防疫支出纳入工程建设成本,从工程建设成本上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组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标对表,按照项目全流程,逐个确定关键节点,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细化计划指标,明确各阶段任务时限节点、责任单位,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目标。充分运用“一会三函”机制,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争取时间。并积极争取发改委等部门支持,请省发改委为项目出具前期工作函,提前开展勘察设计招标。吉黑高速山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永源镇)段、国道牙克石至四平公路大齐界至杜尔伯特段等6个项目采用前期工作函的方式,提前开展设计招投标,保证了项目快速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采取“并联审批”方式,压缩审批时间。一切为了项目,建管处曾在一个周六连续组织召开了3个项目的评审会,10个项目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环节实行并联推进,审批时间平均提前2个月左右。

  “在百大项目百日会战期间,抢抓黄金施工期,加大投入,全力以赴完成好年度项目建设目标。在此期间实现了铁力至伊春铁路客运专线、吉黑高速山河至哈尔滨段高速公路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许艳峰说。

  新工艺新技术下功夫

  技术引领破解建设难题

  缩影一

国道丹阿公路穆棱至鸡西段施工现场。国道丹阿公路穆棱至鸡西段施工现场。

  国道丹阿公路穆棱至鸡西段是明年将交工的项目,在我省众多的公路项目中,它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开放式的公路地质博物馆。

  这段路大部分在山岭间穿过,砂岩、泥岩、黏土、碎石土相互夹杂,岩层间还有未开采的煤层。开挖过程中,多样化的地质条件,道路施工和边坡防护设计,遭遇很多难题。

  鸡穆项目总工程师史梁说:“我们项目就是一部实景教科书,吉林大学和成都、重庆的一些大学教授看完现场后,不仅要讨论最优的治理方案,还一定要带学生来实地观察和研究。”

  史梁说,临近穆棱河的路段,为2.4公里的堤路结合段。地表植被多为水田,土质软弱可塑,极易产生强冻胀。结合防洪需求和土层特点,项目设计方案不仅能防止路基冻胀塌陷,还提高了梨树区城堤的防洪能力。项目部分路线位于鸡西矿区上方,采空区治理又是一个难题。施工人员对采空区进行注浆处理,项目办采用智能灌浆记录系统,监测灌浆过程的压力、流量、密度等参数,让注浆质量满足下一步施工要求。

  鸡穆项目只是我省用技术引领破解难题的一个缩影。

  缩影二

  今年我省遭遇疫情和三次台风,不利的客观条件成为项目建设的拦路障,为了抢抓有效工期,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各个项目部在新工艺新技术上下功夫,使之成为破解建设难题的突破口。

  绥满高速公路卧里屯至白家窑段工程项目地处无砂石地区,设计路基填料均为黏土掺灰,黏土天然含水率大,施工不易控制,无法直接用作路基填筑。黏土掺灰不能在路基上消解生石灰,项目部采用取土场集中拌和,集大堆闷料的方法,使土和石灰充分拌和均匀,经24小时闷料过程,在实测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运输至施工现场,同时多次进行翻松晾晒,每层掺灰土从摊铺翻松到压实成型至少需要两天才能完成。

  项目主任张永奎说,今年连续降雨,增加了施工难度,项目办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采取机群作业、小段成型,增加作业面平行作业,增加作业班组,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

  缩影三

  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明年要全线交工通车,今年必须进行冬季施工。在第三工区内,建设者们开动脑筋,路基施工使用掺灰土、多上设备,保证压实强度,确保路基质量。

  京哈高速改扩建工程三工区项目经理凌民海说,京哈线的施工特点就是拼宽,拼宽就是在旧路和新路之间有一个台阶,为了保证台阶以后不会出现纵向裂缝,他们采用了强夯、液压夯、冲击夯和土工格栅等一切手段,保障了质量。

  家门口参与建设

  民生画卷生机盎然

  鸡西市梨树区胜利委的吕文忠每年都会外出务工,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他只能留守家中。正当他为生计忧愁时,鸡穆项目A2标段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抛来橄榄枝。“幸亏今年家门口有修路工程,让我不用离家太远就能挣到钱,平时出去打工一年也就挣两万多元,今年在这儿干力工和勤杂工,8个月就挣了3万多。”

  鸡穆项目指挥高建辉告诉记者,项目建设过程中,除钢筋绑扎、焊接,混凝土浇筑等需要专业技能外,路基整形等仅需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民工参与建设。经过参建单位简单技术培训,这些公路沿线的农民工们成为项目的一员,既解决了参建单位用工荒,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以来,鸡穆项目累计使用当地农民工350多人,为每户家庭累计增加收入万余元。

  此外,已经交工通车的项目也成为百姓增收、地方经济提速的助力器。十月末,国道丹阿公路吉黑省界至东宁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在绵延近百公里的路段上,一辆辆满载货物及游人的车辆往来穿梭。

  作为连接吉黑省界珲春与东宁市、绥芬河市的唯一一条公路主干线,吉东公路正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优势,服务百姓,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吉东公路沿线的老黑山镇位于黑吉两省交界处,是东宁市的南大门,也是黑吉两省货运物流的中转站。镇党委书记马永超介绍,吉东公路贯通后,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黑山镇年种植黑木耳菌1.2亿袋,此前由于道路较远,路途颠簸,导致黑木耳的增收效益不明显,现在走这条公路,黑木耳可以快速走向全国各地。

  老黑山镇山区林下经济产品富饶,榛蘑、冻蘑、蕨菜、松茸、野山参等山产品丰富,通过人工采摘、清理、包装后,可快速通过这条路发往各大城市,极大缩短运输时间。

  在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方面,吉东公路通过设置服务区、观景平台、增设旅游标识牌等,实现路线与周边景区的交旅融合。同时,在服务区预留了加油站、汽车营地、光伏发电等场地及设施,助力未来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