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国企患上“改革拖延症”

  有国企领导私下称“让迈左脚迈左脚,让迈右脚迈右脚”

  “有的国企负责人虽然表面上也在讲改革,但私下聊天时会说,‘上边让我迈左脚就迈左脚,上边说迈右脚就迈右脚,否则我肯定不会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辽宁、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国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不愿改、不敢改、不能改”的“三不心理”,出现像寒号鸟一样“不到绝处不求生”的状态。专家建议,需完善国企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内在激励和约束办法,加快国企改革进程。

  不到绝处不改革

  “有些国企等待观望情绪越来越明显了。”辽宁省一位副厅级干部说:“过去企业是想办法‘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的企业‘摸着石头躲着河’。”

  2015年9月下旬,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企业——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年底前全面完成分流10万人目标。这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不小震动。

  “十年前就提出要上百万吨煤化工项目,从而分流10万人,到现在也没动。”2015年6月,黑龙江一位省领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龙煤集团出现的问题是多年累积的苦果。企业2012年起陷入亏损泥潭。2014年企业亏损超40亿元,2015年前八个月虽有所减亏却依然举步维艰。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启动实施“断臂式”改革。

  不到问题积重难返,不会实施改革创新。这样的案例不止龙煤集团一个。曾组建国有煤炭企业第一股“郑州煤电(4.640, 0.10, 2.20%)”并成功上市的郑煤集团,在经历三年三高管因贪腐落马、企业陷入巨亏后,才开始实施26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郑煤集团从2014年底开始推行采煤巷道的锚网支护改革。集团公司算了一次账,使用锚网支护代替U形钢支护更加安全可靠,每平方米还可以节省6200元。整个集团每年煤巷进尺大约3万米,就可以减少投入1.86亿元。“为什么以前企业不去做?因为企业好的时候没人愿意动,而且国企从来不怕成本高。”一位企业中层干部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