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刚刚!齐齐哈尔这个专场发布会“声动”龙江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

  18日10时,黑龙江“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齐齐哈尔专场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

  发布会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珅,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玉刚,齐齐哈尔市副市长刘艳芳,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永石介绍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齐齐哈尔”为达幹尔语,是“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繁衍,又有“鹤城”之美誉。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3个较大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以特有的工业、农业优势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里是

  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英雄城市;这里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里是一座自然生态宜居之城;这里是东北地区西北区域中心城市;这里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活力之城。

  70年

  齐齐哈尔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使老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建成了比较完备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中国一重生产规模和效益迅速增加,中车齐车货车业务板块总部落户齐齐哈尔,北满特钢与建龙集团完成重整激发出新的活力,总投资40亿元的紫金铜产业园项目即将投产,国家装备工业基地得到了巩固提升。

  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建设,齐齐哈市建成了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昂昂溪龙江阜丰、讷河鸿展、富裕益海嘉里等食品加工项目相继进驻,飞鹤乳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正在打造以元盛和牛为代表的国家高端肉牛培育基地。

  以此为基础,我们积极推动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多个百亿级龙头企业建设。

  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齐齐哈尔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具有标志性的劳动湖改造、中华路改造、中心广场、和平广场、南苑新鹤城、北苑凤凰城、万达广场等相继建设完成。

  建设了4座嫩江大桥,中心城区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了5倍,城市人口增长了5.3倍。

  县城、乡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渐次完成通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城乡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49年齐齐哈尔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元,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0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83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5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1平方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先进生产技术和方式的普及,促进农民从刀耕火种的繁重劳作中逐渐解放出来,向高品质的生活迈进。

  城市居民生产生活设施更加齐全完善,办事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人民的生活状态安逸祥和,齐齐哈尔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中国唯一的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坚持绿色理念不动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发布会上,齐齐哈尔市相关负责人就市民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按提问发言顺序)

  新华社记者:

  再过两个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齐齐哈尔一周年,我关注到齐齐哈尔“围绕重点持续发力,推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做法,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作为典型经验表扬。请问,齐齐哈尔围绕向经济建设聚焦发力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孙珅,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一代代齐齐哈尔人的努力,齐齐哈尔建立起了以中国一重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了经济工作上的辉煌。前些年,工业经济跌入了谷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比较低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齐齐哈尔的经济又得到了充分振兴。齐齐哈尔之外关心齐齐哈尔的各界朋友,也都牵挂着齐齐哈尔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对黑龙江代表团的讲话,在长春座谈会上对东北振兴的讲话,尤其这次到黑龙江省,对齐齐哈尔人是巨大的鼓舞。一是我们用总书记的讲话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在黑龙江的讲话精神,大家通过学习坚定了信心,明确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聚焦发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提升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总书记在两次东北振兴座谈会讲话上都指出,市场意识是东北地区的短板。我们首先是要解放思想。2016年我们提出要认真解放思想,明确要求齐齐哈尔干部把市场观念作为解放思想的核心内容,让大家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避免遇事行为冲动,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手段。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解放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进行的探索。同时,我们也鼓励干部走出去,比如一次性选派优秀干部15人到广州挂职锻炼,现在又选派了一批15人。我们组织企业家和干部大胆的走出去参观学习,引进台湾、广州的企业家代表团来考察,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齐齐哈尔干部的市场能力和市场意识。三是找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方向和路径主要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的讲话精神,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谋划了市场总需求增长空间和供给侧竞争优势的12个领域,其中3个“老字号领域”、4个“原字号”领域、5个“新字号”领域,作为齐齐哈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四是谋定之后真抓实干。制定了重点产业“百万千”倍增计划,每年都有明确的发展计划目标,抓住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园区、营商环境等等,系统谋划全面抓起。推动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方面,去年黑龙江省评价13个市地,齐齐哈尔在全省是第一的,通过深化改革激励干事奖励干事,奖勤罚赖。在前些天的市委常委会上,一批在年度考中不称职的干部全部撤下免职,激励干事,惩处不作为不担当和乱作为。

  通过一系列努力,齐齐哈尔经济还在发展,介绍一下两组数据。2018年GDP全国增速6.6%,黑龙江省4.7%,齐齐哈尔6.2%,低于国家高于省; 在2019年上半年国家GDP增速6.3%,黑龙江省一季度是5.3%,齐齐哈尔上半年是6.8%,也就是说,2019年上半年,齐齐哈尔的GDP增速是高于国家的。再看另一组数字,规上工业增加值,国家在2018年是6.2%,我们省是3%,齐齐哈尔是12%,高于国家。2019年上半年,国家规上工业增速是6%,黑龙江省是2.7%,而齐齐哈尔是13.9%。我想这个数字对齐齐哈尔干部坚定发展信心起到了鼓舞作用,坚定了我们做好齐齐哈尔经济工作的信心。经济发展在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所以媒体界朋友,新华社记者问的挺好,大家多帮着介绍齐齐哈尔经济发展的优势,争取些经济发展的机遇,特别是《经济日报》、《工业日报》的朋友都帮着宣传一下,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就业、养老、医保、低保、人居环境等民生问题,一直为百姓所关心关注。请问,近几年来,齐齐哈尔在民生方面作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就?

  李玉刚,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副书记、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市长:

  近年来,我们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积小胜为大胜的韧劲,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升。在城镇,我们通过大上项目,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性收入,近五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7.93万个,年均11.5万个;2018年城镇从业人员104.8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14.3%;201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81%,比2013年降低了0.29个百分点。五年来为3.06万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18亿元,创业孵化平台增加到246家,入孵创业主体1.5万个,带动就业5.5万余人。在农村,我们通过深化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仅2018年全市劳务经济收入实现1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提高到2018年的28051元,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318元提高到2018年的15283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全市GDP由1978年的15.5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340.2亿元,年均增长11.8%)。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养老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分别达到118.25万人、162.83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达到2308元,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基本相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升近一倍,退休生活得到根本保障。

  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职工医保自2000年、城乡居民医保自2007年建立制度以来,通过持续提高待遇、实施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和医保市级统筹等措施,我市医保实现了从制度的全覆盖向人群的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01.85万人,比政策实施之初增长近90倍。职工和居民医保目录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和75%,与最初相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职工和居民医保年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37万元和20万元。同时,针对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先后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等减轻百姓就医负担、直接惠及百姓的医保政策。目前,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待遇均提高到55%,特殊慢性病种分别达到20种和14种,57种救命救急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人民群众“病有所医”享有了更好地保障。

  第四,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城市低保自1997年10月、农村低保自2006年11月建立制度以来,城乡低保制度从无到有,保障标准由低至高,经历了低标准、广覆盖、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重点保障、综合施救等多个发展阶段,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4.74万户;农村低保对象6.93万人,共11万户、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标准从最初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现在的556元,增长4.5倍;农村低保标准从最初每人每年683元提高到现在的3900元,增长4.7倍;同时,农村特困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均提高2.6倍以上,兜底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自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以来,累计改造棚户区1565万平方米、23.84万户,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5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1平方米;累计改造农村泥草危房42万户,砖瓦化率由2007年的54.8%提高到87%。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80%,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28%。城市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提高到94.85%和85.3%,实现了城乡更有温情、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重大责任,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兜底线,提升各类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努力做到让广大群众生活有保障、有尊严。二是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坚持一件接着一件干,推进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提升、城市交通改善、城市宜居、城市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努力让各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我们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实事,攻坚克难干成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会变为现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最近几天,关于齐齐哈尔纪念开展冰球运动65周年和举办相关赛事的报道很多,形成了一股“冰球热”,请谈谈齐齐哈尔冰球项目的发展情况!

  刘艳芳,齐齐哈尔市副市长:

  感谢媒体朋友们对齐齐哈尔冰雪体育事业,尤其是对冰球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齐齐哈尔的冰球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事业拓展为产业的过程,也是整个中国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在自然资源上,齐齐哈尔作为东北城市,适宜发展冰雪项目,尤其是冰上项目。

  在队伍建设上,1954年,齐齐哈尔市诞生了第一支自已的冰球队伍。自1962年齐齐哈尔冰球队首次获得全国冠军以来,先后获得30多次全国锦标赛、联赛、全国冬运会冠军,被评为“亚洲最佳冰球城市”。目前齐齐哈尔市男子冰球项目注册队员360余名,梯队设有成年(冰球一队)、青年(冰球二队)、少年(U10—U14)七支队伍。1983年,我市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女子冰球队。目前,这支队伍有注册队员128人,是我国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力量。

  在后备人才培养上,自2017年起,我市加大了中小学冰球队伍组建力度,目前已组建近百支中小学校冰球队,先后向国家输送近千名优秀冰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我市现有4座标准室内冰球馆、2座滑雪场,年浇冻室外冰场200余块,为广大青少年开展冰球运动提供场地保障。2018年,奥地利AST公司在我市启动了国际冰球馆项目,建设一座6500座的国际标准冰球馆,建成后可承担国家级赛事。同时具有冰球培训学校、运动员公寓、游泳馆、接待中心等功能。项目于2018年9月动工,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建设。

  在冰球文化上, 2017年1月,我市通过人大立法,成为全国首个设立“冰球节”的城市。我市主导的全国首部冰球题材电影《飞吧·冰球》即将公映。《齐齐哈尔冰球史》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印刷发行。2017年我市设立冰球节以来,已成功举办多次冰球节、冰球季系列活动。今年夏季冰球季于前天开幕,我们和中国冰球协会、省体育局主办了2019中国·齐齐哈尔夏季冰球季国际邀请赛暨齐齐哈尔开展冰球运动65周年纪念活动。共有国内外128支队伍(其中俄罗斯7支、韩国3支)、2500多名运动员参赛。赛事将持续半个月,有400余场比赛。这是历年来参赛队伍最多、比赛场次最为密集的一次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热度。

  在冰雪产业发展上,2016年,我市将冰雪体育(运动)确定为全市12个重点产业之一聚焦发力,以打造“冰球城市”品牌为核心,装备制造、赛事运营、人才培养、场馆建设、冰雪旅游等优势资源统筹推进、同频共振,以“冷资源”带动了“热经济”,让“小冰球”裂变成“大产业”。黑龙冰刀是我市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冰雪运动器材生产企业,拥有世界先进的冰刀智能化生产线和滑雪板生产线,连续3年提高50%。目前正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合作,扩大产业领域,丰富产品门类。随着冰雪项目的日益普及和成熟,拉动了冰雪体育、旅游、文化等多业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2018年,我市成立了冰雪体育产业联盟,共有48家成员单位合力开发市场。

  在对外交流上,冰球已成为齐齐哈尔沟通内外、通达四海的信使,成为展示城市形象、释放城市魅力的名片。我市已与国内外近百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冰球合作关系。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捷克会见了中国少年男子冰球队,其中7名队员来自我市第三中学。2018年6月,习总书记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天津共同观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中方教练员团队以及多数队员均来自我市。通过冰球项目作为纽带,我们已与奥地利、捷克、芬兰、俄、美、德等国在中医药、教育、旅游、工业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冰球品牌影响,推进国际化步伐。

  一是加强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在与天津、重庆、成都、长沙等城市合作的基础上,做好输出队伍的跟踪服务工作,同时继续向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内蒙等省区布局,不断提升“冰球城市”品牌影响力。谋划与斯洛伐克合作在我市建立冰球学院,与加拿大合作在我市建立全国冰球教练员培训基地,同时启动我市冰球项目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设立办事机构;深入推进与俄罗斯合作步伐,整合双方资源,在专业队伍交流、青少年队伍培养、赛事运营方面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大力巩固后备人才基础。开展体教结合,推进冰雪项目纳入中考自选科目;加大对中小学校冰球队扶持力度,强化师资力量,配齐训练器材,完善赛事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巩固青少年冰球人才梯队基础,打造“冰球城市”坚实后备军。为省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冰球运动人才。

  三是大力推进冰雪体育产业项目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3亿人上冰雪契机,在现有黑龙冰刀、深圳雪芽等冰雪器材装备企业的基础上,加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拓展冰雪产业领域、延展产业链条,助力龙江乃至全国冰雪运动、冰雪经济发展!

  人民网记者:

  据了解齐齐哈尔是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较重的地区,请您介绍一下齐齐哈尔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永石,齐齐哈尔市副市长:

  齐齐哈尔是全省重点贫困地区,10个县(市)区有扶贫任务,其中6个县是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2个县是省级贫困县,贫困村447个,贫困户9.11万户、19.31万人,贫困人口约占全省的1/3。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尽锐出战、狠抓落实,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7个贫困县脱贫退出,421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贫16.0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6%。

  一、压实落靠政治责任

  齐齐哈尔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一号工程”紧紧抓在手上。一是压实了市级统筹责任。制定了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每年召开扶贫领导小组等各类会议20余次,市委书记已经遍访所有乡镇,其中:重点贫困乡镇40个、深度贫困村37个,18名市级领导包县联村,全部深入联系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二是压实了县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乡镇干部下沉到村,村级全员参战,建立了上下贯通的作战体系。三是压实了行业部门管理责任。认真贯彻“1+N”工作体系,切实发挥行业部门工作优势,制定完善推进措施,全力抓好组织落实。四是压实了驻村帮扶责任。严格落实“双考核”“双问责”办法,选派932个驻村工作队、3405名驻村干部,2.3万名结对帮扶干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齐齐哈尔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一是构建任务体系。针对深度贫困、脱贫摘帽、巩固提升、强化基础等工作实际,统筹谋划、分类推进;就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制定了专项行动方案,确保措施更精准,任务更明确。二是构建政策体系。制定了扶贫防贫长效机制等15个政策文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三是构建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全程跟踪审计,围绕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警诫约谈,适时开展专项巡察,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三、夯实“两不愁三保障”

  齐齐哈尔市全面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变,下足绣花功夫,切实提高贫困人口满意度和获得感。在住房安全方面,做好识别、鉴定、补助、监管等关键环节,改造贫困户危房3.8万户,保证全部住上安全房、暖屋子;在安全饮水方面,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1780处,贫困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8%,贫困群众都喝上了安全水;在健康扶贫方面,447个贫困村卫生室全部建成,配备村医995名,实现了小病不出村;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先诊疗后付费”等措施,惠及贫困人口60万人次,报销医疗费8.2亿元;在教育扶贫方面,通过落实奖补政策、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措施,稳定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杜绝了因贫辍学。

  四、稳步增加贫困户收入

  齐齐哈尔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和持续稳定增收放在首位。一是加快产业发展。推行了集体经济、小院经济、电商扶贫等7种产业扶贫模式。从2014年起,建设扶贫产业项目947个,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建设光伏扶贫电站440个,全部并网发电;1156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带动,5.2万户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共享收益。二是积极引导就业。支持种养殖和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创建扶贫车间265个,解决530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三是强化政策激励。通过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方式,增加劳务收入。发放奖补资金3200万元,创建公益岗位1.6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