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家门口”做太空实验|哈工大“地面空间站”这样炼成

  来源:哈尔滨发布

  2月27日,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的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又被称为“地面空间站”)正式通过国家验收。项目总体建设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在轨运行的空间站和‘地面空间站’,可以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体系,为航天发展和空间探索提供保障。”该装置常务副总设计师、常务副总指挥、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说。

  从无到有“地面空间站”18年磨一剑

  从一片荒芜的农田和鱼塘,到一座拔地而起的“地面空间站”经历了整整18年。

  “第一次来这里,都找不到地方,一片荒凉和泥泞,无从下脚。”作为装置建设基建负责人,哈工大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晨见证了“地面空间站”建设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每次翻阅从前的照片,回想那些摸爬滚打的日子,看到一片荒地变成现代化园区时总是特别感慨,也特别有成就感。”

  据介绍,从2005年开始组建团队进行调研分析到2015年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审批,从2017年开工建设到2023年通过工艺系统专项验收,团队从筹建之初的十几人增加到百余人,覆盖物理、材料、机电、电气、化工、航天、生命等多个学科。

  粒子加速器技术研究室主任刘剑利从2011年开始投身装置论证与建设,他说:“大型加速器装置是重要的基础研究平台,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建设过程困难重重。团队需要从零起步,设计、加工、安装、调试运行、数据分析,每个环节都要投入120%的精力。”

  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准一点,科研人员长期坚持在凌晨做实验。“为了测出最理想的指标,连续一个月每天五六个小时‘隔绝’在近零磁环境中做实验,有时甚至需要通宵达旦,但是大家都乐在其中,无怨无悔。”空间磁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主任设计师潘东华说。

  太空实验   再也不会“难于登天”

  “地面空间站”由空间综合环境模拟、空间磁环境模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等八大系统构成。装置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为我国航天器在轨安全服役以及宇航员长期太空驻留等提供世界领先的研究平台,服务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和商业航天发展……

  建设过程中,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各系统已全部投入试运行和开放共享,服务国内外多家用户单位,支撑我国多款宇航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

  有了“地面空间站”,过去需要抵达太空才能做的实验,科学家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未来,航天员还可以在这里体验和适应月球、火星等星球的表面环境。

  “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好、做出成果,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信念。”微观机理分析分系统主管设计师赵瑜说,从项目批复之初加入团队,一路走来,他边学边做,不仅在装置建设与国家级平台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基于装置参与了多项国家任务,“希望下一步能够用好装置,聚焦空间科学和航天领域做出更多前沿的成果,让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今,“地面空间站”不仅带动了科技交流,还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汇聚了一批高端人才,他们有的从海外归来,有的从南方北上,有的毕业留校,为了打造国之重器、科研利器,服务航天强国建设,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十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终于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