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故事  精细管理让地增“肥” 粮增产 人增收

  来源:黑龙江日报

  早春三月,走进勃利县永恒乡恒山村,渐渐消融的冰雪慢慢渗进片片黑土地。

  “我们现在是黑色越冬,力争春天不动土。”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庆东介绍,合作社从2020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打破春季烧秸秆、起小垄的传统模式,上万亩土地秋收与整地同步,秋季秸秆全量还田,玉米茬深翻,大豆茬深松,秋起大垄,实现黑色越冬。对春季新流转进来的土地,顶浆小垄改大垄,及时镇压,创造更好种床。

翻整土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翻整土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合作社技术员周文玉说:“我们因地制宜采取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还田等黑土地保护模式,保持土壤的湿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实施4年来,土壤有机质增加了3%-5%左右。深松作业每年进行一次,作业深度30厘米-40厘米,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春旱秋防。”

  在种植模式上,合作社引进了“大垄双行”模式,小行间距50厘米,大行间距80厘米。缩垄增行后增加株距,增加了光合作用面积,充分发挥群体增产效果。“大垄双行还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使用大型农机为深施肥、侧施肥创造了条件,130厘米大垄垄体变大,不但减少了肥料通过雨水淋溶损失,也能减少氮肥氨化损失。”

  在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农机库房里,摆满了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4年来,合作社先后投资2000万元配置和更新农机具,进口和国产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高架车、无人机80余台套,翻地、起垄、镇压、防虫防病喷药等农业机械一应俱全,从春种到秋收全程实现机械化,助力生产经营量质齐升。

  在良制上,合作社也有新探索。2019年以来,他们引进吸收农垦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经验,探索出“垦地融合、社农联动”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在农垦的带动和启示下,合作社逐步吸纳农场春种、夏管、秋收、冬储的先进经营理念,在品种选择、农时作业、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农机应用等方面逐渐向农垦模式靠拢,引领勃利县西北部地区种植水平明显提升,春耕生产进度提前了10天。经县农技推广中心实地测产,恒山村试点地块实现了“吨粮田”。

  “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统管,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和耕地产出率,降低了农药、肥料、田间用水等成本10%以上。合作社种植农作物比农民单户种植每亩地能节约成本80元左右。”单庆东早就给农民算好了这笔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