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空会师!从“天宫”到地面 哈工大全程护航

  来源:生活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每一步 哈工大从未缺席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天宫”到“地面空间站”,从“神舟”到“神箭”,哈工大全程护航。

  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哈工大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神舟”飞天、“天宫”搭建,从联合研制的问天舱小机械臂多次支持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到攻关的舱外航天服关键部件全力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从攻克空间站交会对接难题,到应对空间站碎片撞击挑战;从执行运输任务的长征系列火箭到正在研制中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每一步,哈工大从未缺席。

航天员佩戴舱外服反光镜出舱航天员佩戴舱外服反光镜出舱

  “地面空间站” 汇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除了支撑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哈工大还着力打造“地面空间站”。今年2月27日,由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正式通过验收。

  这座被誉为“地面空间站”的大科学装置和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体系,为航天发展和空间探索提供保障。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的近地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系统,不仅为我国航天器在轨安全服役、宇航员长期太空驻留提供研究平台,更持续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不仅助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更着眼推进深空探测和商业航天发展……“地面空间站”如同一个强大磁场,汇聚着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如今各系统已全部投入运行和开放共享。

  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 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

  在打造国之重器的同时,哈工大还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为载人航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神五发射时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的胡世祥、栾恩杰到神六、神七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总指挥尚志;从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到神舟十八号总设计师贾世锦;从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到长征七号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一代代哈工大航天人接续传承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的月尘舱 哈工大提供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的月尘舱 哈工大提供

  2022年6月6日,被称为“神箭”的长征二号F火箭首任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独家专访,讲述中国载人火箭从研制攻关到不断成熟的故事。

  1999年11月20日凌晨,第一发长二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成功将神舟一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刘竹生形容当时的感觉是“心与火箭一起飞”,但他心里清楚:只有载人成功了,才叫真正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长二F火箭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千年梦圆。刘竹生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一刻既是圆梦也是载人火箭新的起点,接下来他又带领团队展开攻关,在后续任务中对火箭进行了优化改进。

  刘竹生说,他有三个梦想:少年时代嫦娥奔月的飞天梦、中学时代探索星空的航天梦、工作后坚持40多年的铸箭强国梦,如今载人登月成了他最大的梦想。在他心中,中国人的千年登月梦,不再遥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的1992年,贾世锦正在河北省冀州中学读高一,从小就对航天感兴趣的他1995年考入哈工大航天学院,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读研,2002年留在载人飞船总体室工作。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时,贾世锦负责神舟飞船着陆缓冲系统工作。为了在发射前解决返回器着陆的安全问题,贾世锦和团队连续两个月开展高强度工作,“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他逐渐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2011年9月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两个月后,神舟八号将发射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此时贾世锦已经是副主任设计师。

  为了攻克交会对接这一世界航天领域的难题,他和团队高度紧张的工作持续了三年时间,“只有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才有厚积薄发的那一瞬间”。

  2021年贾世锦被任命为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负责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总体技术方案,“干载人航天,所有的工作必须做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2023年劳动节前夕,贾世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