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展,人才筑基。值此“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与哈医大一院建院75周年之际,推出“杰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风采报道”,展示青年医学人才敬业精神与创新活力,激励广大青年医务工作者携手奋进,共筑健康中国梦,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卵巢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最低,70%的中晚期患者会在5年内死亡,也被称为“妇癌之王”。年轻卵巢癌(一般指患者小于40岁)的发生严重损害了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对卵巢癌保育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19岁小王(化名),因腹胀,月经不规律前来就诊。妇科超声检查提示右侧卵巢肿瘤,直径15cm,内见多发等回声突起,可见血流信号。盆腹腔CT检查提示右卵巢肿瘤,盆腹腔淋巴结未见肿大。肿瘤标志物ca125及ca199均升高。因小王未婚未育,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张丹丹教授团队为小王进行了腹腔镜手术。术中冰冻病理回报为右卵巢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局灶癌变。对侧卵巢活检正常。经术中充分探查及评估小王符合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于是张丹丹教授团队为其进行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在所有卵巢癌患者中,约有12%的患者处于育龄期,需要在放弃自身健康和失去做母亲的能力两者间艰难抉择,而大部分患者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意愿。《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临床实践指南》《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中国专家共识》等均推荐这部分患者,如果条件允许,经过详细评估,可以进行保留生育能力治疗,建议在生育完成后进行手术治疗。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也逐渐受到重视,张丹丹教授团队在早期卵巢癌、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努力让罹患妇科肿瘤的患者拥有更多的“生”机。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处,症状隐匿,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导致7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了早期最佳治疗时机。不仅如此,晚期卵巢癌患者在完成标准的一线治疗后,即使获得完全缓解,仍有70%以上在2-3年内出现复发,且多次复发后耐药性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面对这一难题,张丹丹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于卵巢癌的发病、转移及诊治。博士期间研究发现卵巢癌的转移与其无氧糖酵解代谢水平密切相关,靶向抑制其无氧糖酵解可以明显抑制卵巢癌的转移与侵袭,为卵巢癌转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张丹丹教授进一步通过研究发现,卵巢癌能量代谢变化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是由于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并进一步找到了调控卵巢癌转移与能量代谢的重要长链非编码RNA,为后续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循证医学的进步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包括单细胞测序及空间转录组测序等多组学测序技术,使得更加容易获得妇科肿瘤的多维度数据,但在数据处理方面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张丹丹教授带领团队整合多方面资源,构建了新的计算机学习方法,有助于更有效的识别与分析卵巢癌基因表达特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为了基础研究与临床更好的融合,张丹丹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也致力于妇科肿瘤的诊治,积极开展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宫颈癌根治术、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及妇科良恶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

  张丹丹,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妇科一病房副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优秀科技工作者。自工作至今,始终致力于卵巢癌的发病、转移及诊治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黑龙江省博士后课题、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及院基金等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三等奖一项,黑龙江省卫计委科技一等奖一项。

来源:哈医大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