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的环卫工人时传祥无冬无夏,挨家挨户为群众掏粪扫污,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如今,在冰城同样有一批像时传祥这样的环卫工人,无论年节,每天凌晨上岗,清掏城市中最后一批旱厕。

  10月1日,凌晨2点刚过,当整个城市还沉浸在凌晨的静逸与沉睡中时,道里区环卫汽车队三中队的环卫工人陈永昌和他的队友们像往常一样穿上厚厚的作业服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开始对道里区新学街九栋楼胡同里的一座旱厕进行清掏作业。

  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旱厕,由于周边都是老式楼房,没有室内卫生间,所以这座旱厕一直在使用,以满足周边居民的如厕需求。

  走进旱厕,环卫工人陈永昌和谢文彬熟练地打开旱厕蹲位板,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旱厕中的粪便和杂物。他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工具,清掏物随后被装入专用封闭式转运车内。

  这项工作看似不起眼,也并不为人所知,却关乎着城市的卫生和一小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我们辖区内的公厕绝大多数都是现代式的水冲公厕,但还有一小部分老式旱厕在使用,大概有31座,主要分布于一些老旧楼房居民庭院中以及一些城乡接合部。”道里区环卫汽车队党支部书记沈万军告诉记者,这些老式旱厕都是他们环卫汽车队三中队的8名环卫工人负责清掏。

  “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最大的难题是味道刺鼻。到了冬季,低温会让旱厕内的污物冻结,这时候就必须用工具进行破冰作业,然后再清掏。”三中队的中队长王洪祥说,团队中的8名环卫工人最大的60岁,最小的33岁,都是从业多年的老将。

  从干上这一行起,这群环卫工人就告别了节假日,无论春节还是国庆,均在岗位上度过。他们的每一次的清掏,都是对责任的践行、对环卫精神的注解。

  来源:哈尔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