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嘉荫县不断转变传统种养方式,拓展新思路,寻觅新途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风生水起,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时下,正值黑木耳的采摘期,在嘉荫县红光乡辽原村有机木耳示范基地,放眼望去,肥硕的木耳黑黝黝一片,着实惹人喜爱;再看看忙碌着的村民,笑脸像绽开的鲜花,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村党支部书记王景全告诉记者:“占地17亩的木耳示范基地共摆放40万袋黑木耳,这些木耳在原材料配比上严格按照有机食品标准操作,健康无公害的木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特别是新培育的富硒木耳每公斤可卖200多元,是普通黑木耳价格的5倍。”

  以基地建设为龙头,调优壮大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今年,嘉荫县龙乡福地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1200亩土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全程人工除草,使用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肥,力争在三年转换期结束后,使绿色无公害大豆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每公斤可售10-20元,仅此一项每年至少可为基地农民增收100万元。

  同时,嘉荫县还在传统产业中打造新业态,建起占地7万多平方米,集农业科技示范、旅游观光、果蔬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园区设有棚室区、露天蔬菜区、果树区和小浆果区,栽培各种作物200多种,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发挥了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带动经营者调整种植结构和转变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又在6个村分别建起核心面积各为600亩的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引进旱稻、高粱、玉米、大豆等26个优良实验品种。

  随着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趋旺,嘉荫县借助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块招牌,在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上做足文章。一是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目前,已获绿色大豆生产基地认证50万亩、无公害产地认证6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绿色黑木耳品牌“福地龙乡”已获批复;4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落实了农业减化肥、农药、除草剂工作。现已建市级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5个,全县共建 “三减”示范基地12处。三是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通过推行农药废弃物有偿回收,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四是严格了全县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已对全县农贸市场中的蔬菜、水果等进行抽样检测19批次114个样品,合格率达100%。五是整合土地资源,集中资金、技术、机械、信息等,建设高标准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示范区。六是集中力量发展绿色有机食用菌。制定出《绿色有机黑木耳生产方案》和《绿色有机黑木耳技术规程》,3个试验示范点正严格按规范进行生产。

  据介绍,嘉荫县农产品已达到绿色A级食品标准,成为海天集团大豆原料基地,每年有10000吨的高蛋白大豆发往该集团。

  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坚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嘉荫县依托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水草丰沛、生态优良的优势,积极探索培育生态大农业循环链,推动了传统种植业、畜牧业向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转变。乌云镇康达种养殖合作社以养殖肉牛为主,肉牛存栏量达180头,2014年争取资金400万元建设畜禽粪便污染连片治理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方法集中处理畜禽粪便,使粪便变成肥料还田,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肥料加工—提升地力—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循环发展新路子,基本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2017年,仅乌云镇牲畜存栏量达6166头,禽类存栏125000只。畜禽粪便施肥实验田达400亩,饲料和粪便处理每年消耗秸秆8000余吨,可解决10000余亩土地秸秆处理难题。

  此外,嘉荫县从养殖业入手,不断建立健全有机农业生态体系,遵循绿色有机农业的标准,着力打造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有机产业链。乌云镇旧城村海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旧城谷梦”食品商标,将施用有机肥生产出来的玉米、大豆进行深加工、精包装,销售价格可翻一倍,如粉碎的玉米碴可从5元/公斤卖到10元/公斤;市场上的普通豆油为10-12元/公斤,有机大豆精深加工的笨榨绿色豆油可卖到18元/公斤。通过微信、淘宝与山东、哈尔滨、天津等6家电商进行了合作,把施用新型肥料试验田种植的大豆和玉米,远销全国各大城市。

  生态立县,绿农强县。 经预测,如无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嘉荫县农业总产值可达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同上年比,均增长7%左右。通过转变观念,向生态农业发力,嘉荫县最终将形成一条高效益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条,而这一金色链条在不久的将来成色会更足,也让嘉荫农民增收的饭碗端得更稳,农业发展的路子走得更远。(本报讯  王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