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林业改革新形势,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通河县委、县政府结合做优绿色农业的战略部署,全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等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目前,已种植平欧大榛子1.3万亩,培育食用菌木耳1亿袋,赤松茸2030亩,种植芦笋1800亩,种植蓝莓5900亩,地摆灵芝32万袋,中草药20776亩,种植红松兼果林1万亩,养殖林下猪5万头,养殖林下鸡50万只,林下雁2万只,林下鹅5万只,林下牛2万头,林下养3万头,养蜂6万箱。全县林下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预计林下产业总收入可达7.3亿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重视规划引领,调整林下经济产业结构
一是依托自身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通河县地处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是黑龙江省重要林业基地,全县森林面积42.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1%,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倡导下,林业种养殖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培养了一批辐射带动力较强的能人大户。加之最近几年林下经济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今后的市场行情相对看好,远远超过粮豆等传统农作物收益,也有效地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明确了大力发展林区经济的工作思路,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反复考察论证,首先确定了平殴榛子作为重点调整农村产业种植项目。平欧榛子已有成功经验,非常适宜在浅山区种植,符合我县的地理特点和气温条件。一方面,平欧榛子属经济林范畴,
广泛种植可增加造林绿化面积;另一方面,平欧榛子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一次性种植,收益50年,是一个投资少、效益高的项目,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其次着力发展林耳、林果等特色种植和林禽、林畜等特色养殖,灵芝、黑木耳、赤松茸、林下鸡、林下猪、林下牛等重点项目,逐步将林下经济产业培植成通河绿色经济新亮点。
二是依托精准扶贫,加速产业培育。把握精准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结合产业扶贫的工作重点,全县共落实了大榛子、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业扶贫项目4项,养猪、养牛等林下养殖业扶贫项目3项,建成扶贫基地12个,吸纳贫困户440户,523人。既有力推动了全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更有效宣传推广了林下经济产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林下经济产业的覆盖面。
三是依托旅游开发,推进产业互动。我县依据当前森林旅游发展的有力政策环境,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调整全县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建成3A级铧子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社会经济收入约5000万元左右;开发岔林河漂流项目,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社会收入约2000万元。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下大力气推动森林旅游事业发展,与北京巅峰智业等知名公司签订森林旅游开发项目,力争打造全省最大的森林旅游养生休闲圣地,带动盘活林下种养殖业,着力形成立体化产业链,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全方位发展。
二、强化保障扶持,夯实林下经济产业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为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县委书记刘长河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林下经济产业重点项目。为保障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的顺利发展,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林业局、
县农业局等农业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任副组长,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任成员的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工作责任制,做到责任、任务的双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为实现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遵循“规划先行、政府服务、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通河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各乡镇分别研究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做到了各项工作上下衔接,精心组织实施。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为促进林下经济大发展,设立专项资金,研究优惠政策,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进行大力扶持。为鼓励种植平欧榛子经济林,每亩政策扶持800元,共计补助1040万元;结合精准扶贫,县政府对有条件种植黑木耳的贫困户,无偿提供黑木耳菌种,共落实培育食用菌木耳1亿袋;县林业局将6万余亩红松林全部承包给林场职工经营,仅乌拉浑林场就有天然红松林和林冠下解放红松林4.5万亩,人工红松林2000亩,发包给37户林场职工,每五年达到丰果期时,红松兼果林产值1300万元,每户可收入35万元左右。此外,县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工信、开发办、扶贫办和各乡镇都全力为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发展对上争取政策,积极筹措资金,给予大力扶持。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结合县委、县政府“新型农民培育”民生工程,完善技能培育体系,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其领先的成熟栽培技术,定期邀请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林下经济产业专家来通河县进行品种鉴定、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成果交流,现场指导生产,快速提高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县政府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在我县成立分所,举办平欧榛子培训班,研究所所长、副
所长、高级工程师亲临授课,进行现场考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县发展平欧榛子的发展规模,选定合适地块建立四处种苗基地,并负责提供符合我县种植的品种优良苗木,为全县平欧榛子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不断加强本地区林下经济产业人才技术队伍建设,选派农技人员到村组、到农户、到地块,开展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菜单式培训,定期为农户组织技术培训,搞好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实用生产技术应用水平。
三、抓好示范带动,引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一是抓林场改革,谋发展新路。洪太林场始建于1968年,总经营面积8315公顷,拥有72户、350人,职工109人,以前仅靠木材生产维持收入,入不敷出,是一个资源乏、林场贫、职工穷的典型贫困林场。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资源、多业并举、领导带头、延伸产业、兴场富职”的工作思路,将林场职工从森林资源作为单纯取财对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了多业并举、立体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观念,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经济。在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蒋庆忠、党支部副书记岳一江的带领下,组织下岗职工15户,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大果榛子610亩,预计经济效益可达732万元;成立由5户林场下岗职工组成的灵芝培育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场剩余物作为培养基,培育地埋山灵芝20万段,大棚地埋灵芝10万段,预计产灵芝7000斤,灵芝孢子粉3000斤,年经济效益138.5万元;引进赤松茸种植项目,5户职工在林下连片种植赤松茸65亩,预计年收益13万元以上;养殖林下驴140头,每年繁殖40头,出栏50头,年获利40万元;养殖林下牛100头,每年繁殖30头,出栏40头,年获利30万元。通过发展林下产业,林场经济得到了振兴,职工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25名下岗职
工脱贫致富。同时,增加了森林覆被率,林分质量得到提高,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林场将成为通河最大的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全县林下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抓合作组织,促扶贫解困。通河县三站乡洪胜大果榛子专业合作社是全县最大的大果榛子专业农民合作社,注册资金400万元,共有正式社员8户。洪胜合作社承担了全乡脱贫工作任务,100户贫困户每户贷款2万元作为入社资金,又在银行贷款200万元,种植大果榛子600亩。合作社负责经营大果榛子产业,负责还贷付息,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盛果期开始每年可获纯利455万元,可以持续获利50年。为了解决种植大果榛子前三年没有经济收入的难题,洪胜合作社与富赢玉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在600亩榛子基地里间种400亩红小豆,采取订单统一收购的方式,每年可收入20万元,合作社在发展大果榛子产业的同时,还将开发林下养殖产业,增加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收入。现已养殖林下鸡2万只,预计年可获利84.5万元;养殖稻田鸭1万只,预计年可获利28.2万元;养殖大白鹅5000只,预计年可获利31.5万元;年底在养殖林下牛300头,预计年可获利90万元。养殖林下猪300头,预计年可获利15万元,确保了经济效益。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分红3000元,近几年就将带领10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进一步提升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持续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抓龙头企业,创特色品牌。2014年通河县绿源农业责任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紧靠铧子山水库建立了林下鸡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鸡舍2800平方米。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为林下鸡注册了产品商标,产品和基地认证相统一,
养殖安全标准和养殖技术相统一。围绕“绿色生态”作文章,通过产品包装、品牌创立,通河县林下鸡已成为哈尔滨市知名品牌,创造了极高的品牌价值,开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市等建立了销售网点。年销售林下肉鸡1万余只、林下鸡蛋16万个,公司年总获利38万元。这一系列举措让本是闲置的林地,变成了致富的宝地,为林业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开创了林下养殖业发展的新局面。
林下产业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是一条探索增加农民和林场职工收入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经济是推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林下经济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我县已将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今年乃至“十三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和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开启林下经济产业绿色发展新局面,让广大农民群众和林业职工在绿水青山中发现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