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蕤琳)哈尔滨医科大学注重传承与创新,走用思想引领人,用思想培育人的道路,坚持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与精神文明建设渗透性相统一,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支撑,为哈医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2015年哈医大连续第四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开展岗位大练兵,全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在入心、入脑、入行动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连续三年获得教学督导评课校本部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不断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以此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择业就业的参考依据。学校连续多年开展大学生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学术月等活动,连续多年坚持举办“医学生成才之路”和“杏林讲坛”活动。学校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教育的整体格局之中,举办心理健康培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累计为717人发放助学贷款314万元;为应对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牵头成立了省医药卫生行业招聘联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2014年,学校为解决哈尔滨第73中学新疆学生异地求学难以适应的问题,开启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与城市融入项目”,先后开展了心理讲座、感恩教育等主题活动,该项目入选省青基会项目资助,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过QQ群、手机微信、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递正能量,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举办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开展团体训练,缓解部分学生心理困惑。为应对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牵头成立了省医药卫生行业招聘联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本科生就业。
加强大学精神建设
通过举办报告会、参观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主题团活等各种形式,大力弘扬“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精神和我校所独具的大学精神。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和风格特点,开展专题研究,加强对校史的挖掘、整理,进一步凝炼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精神。举办了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求实与创新”的工作理念,以弘扬伍连德博士精神和学习于维汉院士为契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渗透性
植根学校历史,培育特色文化——以伍连德纪念馆、校史馆、于维汉纪念塑像为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新生入学,组织参观校史馆,开展“两脉”建校史的历史教育;校报每年推出不同主题的副刊,着力传播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先贤恩师,大力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克山病防治泰斗”于维汉院士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向获得中国教学名师奖的李璞教授和获得中国医师奖、“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的郝克强教授学习活动,组织宣传“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杨宝峰、“全国十佳志愿者”刘平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专家的先进事迹。坚持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体育节、大学生科技学术月活动。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坚持植树、栽花、种草,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使学校成为花园式学校。
传承创新学校文化
通过多次征求意见,提炼哈医大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编纂《文化印记》手册,传承大学文化。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积极宣传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事业的卓越成果,不断提升学校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党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调整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名单,并在这次工作会议上,对年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论文进行表彰。学校党委连续3年设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基金,组织课题招标,全校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积极申报,共申报108项,中标60项,中标的各课题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研究成果,结题40项,全面推动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的结合与创新,积极探索指导工作的正确思路、开展工作的创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执行力。我们学校在党建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得到上级组织的认可。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联合调研组来我校进行专题调研,对我校党建工作的思路、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省委高校工委推荐我校作为我省省属院校唯一代表参加第二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并作大会书面交流,我校党委被推选为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标兵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推动学校文化发展创新
深化落实《关于推进学校文化发展创新的决定》。对学校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果进行总结,编纂学校文化建设书籍,梳理哈医大的历史传承,诠释校训的意义和出处,提炼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加强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水平,发挥文明单位建设工作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专项研究基金作用,组织课题招标,形成研究成果,提高党务工作者和行政干部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