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见识:清朝“作弊”出来的最好大米

  五常大米因味道纯正、营养价值高而享誉全国。作为百姓餐桌上的首选米,大家都知道五常大米色泽清透,米香浓郁,回味甘甜,但对于它的来历却知之甚少。

  近日,新浪黑龙江组织名嘴老梁携《百家讲坛》主讲人魏新、黑龙江卫视主持人周巍共同探访五常,此外,五常市农业局局长伊彦臣带他们参观了五常“物联网中心”和“大米博物馆”。

  关于五常大米的起源,老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没有清朝科举作弊,就没有现在的五常大米。据他透露,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清朝科举与五常大米的缘分。乾隆二十三年,科举院试一关开考,考场设在宛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卢沟桥一带,参考的人都是八旗子弟,这些人胆子非常大。考试开始后,考官发现一个问题,听见外面有人放鞭炮,还有鸽哨的声音。考官意识到,有人作弊。放鞭炮可能暗示考卷答案马上扔进来了,鸽哨的意思是要开始了。为了杜绝这种作弊现象,考官马上把考场周边的人全清场。结果作弊没成功,这些八旗子弟急了,考试之后把卷子撕得稀烂,还把考官打了。这件事在当时震动非常大。

  封建社会的科举是最高级的选拔人才制度,决定了整个国家兴衰。这件这事惊动了乾隆皇帝,出于爱护八旗子弟之心,皇帝给出处理结果:这次考试作废,再考一次。 在第二次考试中,这些八旗子弟又干了一回打小抄的事,这次皇帝急了,将他们叫到一起,亲自批评,其中一个孩子姓于,17岁,汉八旗转满八旗,当时指着皇帝说,何不杀之?!皇帝气急,杀了领头的两个人,其余14岁以下的人游街示众,14岁以上的人全家发配到关外龙兴之地。最初发配地定为盛京(现沈阳),但有人建议应该去往更北更荒凉的地方,于是就发配到现在的五常市。当时共有30多个家庭300多人被发配到五常市,道光年间开始设定了5个类似生产队的小组,分别叫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这也是“五常”名字的由来。

  被发配到五常的这些八旗子弟,结合当地的种植技术,带着一种强烈的赎罪意识,投入精力开始种植大米,经过嘉庆、道光两个朝代,到咸丰年间开始将大米送往北京,成为贡品。北京的大臣,吃到老家送来的大米觉得是好事,至此五常大米开始打出名头。

  最后,老梁还打趣道:“所以现在每次有人爱吃五常大米,我说就每年盯紧高考,不要让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被作弊所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