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7月17日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这本是网友间调侃“手机族”的一句话,如今却成为哈市一些家庭的真实写照。来自网络依赖研究院、团省委青少年研究学会的统计案例显示,以往青少年心理问题大多出在学习障碍、青春期、性格缺陷等方面,但近年来我省一些家庭中因父母使用手机而对孩子造成心理影响的情况出现急剧上升趋势,相比去年同期今年接待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中,因父母使用智能手机引发孩子心理问题的数量达到一半了。

  每天回家三口玩手机不对话

  半年后孩子不愿说话不愿上学

  7月初,哈市各学校期末考试前,但哈市初二学生小萌却没有参加考试,而是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孩子都一个多月没上学了,突然有一天说肚子疼没去上学,紧接着就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了,谁和她说话都不吱声。现在每天就是拿着手机看微信,拿走手机就像疯了一样一直喊叫。”孩子妈妈焦急地向心理医生救助,她已经领孩子去医院进行了全身检查,但没有发现异常,医院建议到心理门诊来看看。

  接待的心理医生跟小萌聊天,但她不怎么说话,手中一直摆弄着手机。当医生要求她把手机放到妈妈那里,她执意不肯更还有些狂躁要打医生。医生经过简单的测试后,发现小萌已经是很严重的智能手机依赖症。

  后来医生从孩子妈妈处了解到,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父母就给孩子配了手机,上初中还更换了智能手机。每天下班回家后,一家三口经常的状态是人手一个手机,爸爸几乎回家就玩手机游戏,妈妈则微信和朋友聊天,这大半年和女儿基本不怎么沟通讲话,有时有事情还是和孩子在微信中交流。

  团省委青少年研究学会副会长,医学博士、心理医生张大生告诉记者,这种手机依赖是家庭原因造成的,长时间缺乏沟通,孩子出现了自闭,转向依赖于其他沟通手段,造成心理的闭塞和交流障碍,以致于不愿与人面对面。

  父母沉迷手机

  孩子上幼儿园还不会说话

  “我们都去医院测试过,听力智力都没问题,怎么这孩子就是不说话呢”、“这孩子不是哑巴,1岁的时候也发声喊过爸爸。”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手机族父母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对孩子发育也造成一定影响。

  哈市的5岁男孩丁丁因为不开口说话迟迟不能正常入幼儿园,融入小朋友的生活。在进行了身体检查否定了病理原因后,医生给出的答案是语言发育迟缓。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沉迷手机,平时不与孩子交流造成的。”张大生说,他近一年多接待的幼儿不说话的案例增多。幼儿时期正处于语言发育期,但现在 越来越多的父母在照顾孩子时不与其主动交流玩耍,只是低头玩手机沉迷于手机,而有些更将手机推给孩子玩儿,只看只听而不发声,长时间会导致孩子语言能力迟 缓,最终形成说话障碍。

  超六成孩子讨厌父母玩手机

  淘气堡里孩子在玩儿,旁边母亲拿着手机在语音聊天;课外班孩子在听课,妈妈在后面刷手机;门诊看病孩子在候诊,爸爸拿着手机在打游戏……对于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的情况,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此孩子也是极为厌恶的。

  记者从香坊区景和社区了解到,该社区建有儿童之家活动中心,但在举行的一些活动中很多家长玩手机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他们在年初搞问卷调查时,父母玩手机不理人也是孩子反映的主要问题。

  社区刘主任告诉记者,一次搞亲子活动,一位家长只要拿起手机,她的孩子就不停大喊,直到放回手机才停止,家长也很尴尬。而在该社区的调查中,对于不喜欢父母做什么,65%孩子的答案是父母玩手机。

  “从调查看,孩子对家长过多使用手机很不喜欢,所以我们社区也想通过举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带动更多的亲情交流。”刘主任说。

  说法

  家长玩手机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

  “手机的智能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但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则是身心成长必不可或缺的,尤其对成长中的幼儿、青少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是任何智能化产物可以替代的。”对于目前出现的情况,张大生感到很棘手。

  张大生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要身心同步,彼此面对面的感受,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没有交流,孩子产生孤独感,实际上是一种无效陪伴。初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根据孩子性格不同,长期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孩子不愿意沟通,不愿意交流。比如:有些大学生玩手机上瘾最终找工作中与用人单位沟通出现问题,怕见人。对于初中生来说,孩子缺乏人际沟通能力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往往遇到问题时会大喊大叫,或动手打人,还可能出现一些常人无法 想象的异常举动。

  因此,张大生建议,家长与孩子面对面接触的时候,尽量放下手机,增强对孩子的关注度,增加陪伴度,多与孩子沟通,同时引导孩子不去关注手机,养成阅读的习惯,多引导孩子看报纸、教科书,带孩子去图书馆、音乐厅,多参加户外运动,接触大自然来加强人际交流能力。如果实在需要用手机,尽量避开与孩子接触的时段,或者固定手机使用时间,跟孩子提前沟通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