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盒成本18块的伪劣眼贴,他们卖到186元

资料图资料图

  能够缓解视疲劳引起的眼睛干涩、酸胀、视力模糊,不少消费者得知有这些护眼功效的眼贴,总会毫不犹豫购买使用。3月29日,重庆晨报记者从江北区检察院获悉,日前该院审查起诉的一起涉嫌生产、销售伪劣眼贴案,已于近日获判。

  一盒成本不到二十块的眼贴,竟然卖到186元,这样的伪劣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江北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向本报独家披露该案,道出这款眼贴的生产经过——外包生产,成本低廉,暴利营销。

  明知厂家有问题,还委托其生产

  2014年,刘某与尹某发起成立了一家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眼镜销售。那时,用于缓解视疲劳的眼贴逐渐成为市场新宠。刘某等人决定把眼贴纳入经营范围,并让尹某、杨某某外出考察眼贴市场。

  当年2月,尹某在参加“上海眼镜展”时,认识了河南郑州一家医药科技公司销售人员“王经理”(另案处理)。对方声称可以生产贴牌的眼贴。经过多次商讨,对方发来一款眼贴样品,并表示包装上的牌子替换成“今立见”即可,相关批号也可以沿用。经过多方考察,尹某发现这个价格比同行低得多,且生产门槛也很低,怀疑有问题,便在网上查询了对方提供的保健品批准文号,结果什么也查不到。

  为此,“王经理”解释该批号是地方批号,并提供了一份由“郑州保健协会”对该批号的批文,尹某明知不妥,但并未进一步进行考察、核实。刘某了解情况后做出决定,委托郑州这家公司生产“今立见闪亮眼保健贴”,而后进行销售。

  自印包装、自行打上产品批号

  刘某同意后,公司采购人员杨某某便打给“王经理”8万元货款,先生产4万袋。尹某等人根据对方发过来的资料设计了产品说明、内外包装等,同时找到重庆江北一家印刷厂,印制了“今立见”眼贴的外包装和宣传资料。郑州那家公司并没有生产厂家,随便找了个厂家后便开始生产。厂家将生产好的袋装眼贴通过物流发来后,刘某、尹某等人便安排员工周某某、任某某等人以每盒30袋的数量进行包装,并自行打上了“产品批号”和“生产日期”。

  在讯问中,尹某告诉检察官,生产眼贴的企业肯定是一家不正规的企业,因为正规的企业不可能让他们自己印制包装和打印批号日期,不可能不向受托单位索要相关的资质。

  十倍暴利进行销售,自家员工不敢用

  这款一袋成本不到0.5元的眼贴到了销售时,摇身一变成了“白富美”。据刘某的员工周某某交代,在外包装由公司自己印制时,一盒“今立见”眼贴的成本为16元;2016年10月后由郑州生产眼贴的企业提供外包装后,进价为18元左右。但经刘某、尹某和杨某商量,这款产品定价设为了每盒186元,还在包装上注明有药物疗效。

  据该公司一店长称,“今立见”眼贴就像湿纸巾一样,不同的只是贴在眼睛上。产品宣传中,他们还称其能预防眼睛干涩,缓解视疲劳,适用于近视等。但其实在2015年年底时,该公司就发现有消费者在使用这个“眼贴”后有过敏现象。一次,该公司一员工眼睛不舒服,想要拿点眼贴自己用,却被同事劝说不要使用。

  3年卖了30多万袋,制假售假依法获判

  “暴利”美梦在2016年11月16日被惊醒。当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刘某公司一加盟店进行检查中,发现该店内销售的“今立见闪亮眼保健贴”产品批号存在问题,随即对店内的上述产品予以查扣。

  刘某得知此事后,安排周某某通知各门店暂将眼贴下架转入隐秘销售,但不久之后又安排周某某通知各门店继续销售涉案眼贴。直到得知该案被移送公安机关后,刘某才安排周某某通知各门店将眼贴退回公司或者销毁。从2014年到2017年被查获时,刘某的公司购进了30多万袋“今立见”眼贴用于销售。

  近日,江北区法院对刘某等人及涉事公司做出判决,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分别判处,被告单位重庆某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罚金50万元,刘某、尹某等人被判处一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3万至20万元不等的罚金。

  眼贴并不具备药用价值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眼贴,多数仅是起到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并不具备药用价值。

  近日,重庆晨报记者在江北区、南岸区、渝北区走访多家门店,在其中一家店里看到有眼贴销售。营业员称,他们销售的眼贴主要起缓解视疲劳的作用,不少消费者会来购买。

  “一些消费者觉得眼贴能够延缓眼睛近视,但据我所知,它们并没有这个功效。”该营业员说,眼贴主要成分有薄荷、冰片,贴在眼睛上闭目养神,会给眼睛一种凉凉的感觉,让使用者十分舒服。记者查看这家眼镜店内销售的眼贴发现,包装盒上的批号为“械字号”,并明确提到“本品不能替代药品”。

  而在某购物网站上,眼贴也成为不少消费者热衷购买的商品。在这些眼贴中,不仅有“械字号”,也有“健字号”,还有“妆字号”,虽然字号不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不具备治疗眼病的功能。网店的卖家也表示眼贴只是缓解视疲劳。

  检察官提醒,市面上销售的眼贴有很多,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品信息,要选择具有资质的正规产品。同时,检察官也提醒商家,在生产、销售商品前,一定要先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要严格按照法定标准制售合法商品,否则将难逃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