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征“金点子”纳“良策”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活动开展以来,引起了哈尔滨广大市民的密切关注与强烈反响,截至3月5日,活动组已收到群众意见与建议6500余条,从交通规划到交通组织、从违法治理到设施建设、从科技应用到信号配时、从事故处理到安全宣传,广大市民细致入微,各抒已见,发表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看法与意见,全市掀起了共同关注交通管理,合力解决交通问题的热潮。令人振奋的是,此次活动还引起了交通专家、行业学者、政协代表等群体的高度关注,热心的专家和学者们开展调研工作,分析交通问题,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为城市交通管理献计献策,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裴玉龙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长期以来裴教授一直密切关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并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近期,本报就哈尔滨道路交通“症结”,如何破解“难题”,提高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环境,对裴教授进行了采访。

  交通“症结”:交通行为不规范 交通管理待完善

  问:裴院长,根据您对哈尔滨道路交通问题的研究,您认为哈尔滨交通问题“症结”在哪?

  答:城市的交通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交通秩序不好,违法乱象多,但实际上,公安交警部门的路面管理,往往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后一环,治理交通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从源头入手,需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市政管理、法规制定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我认为目前我市道路交通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人、司机行为不规范、交通管理还不够科学和寒区气候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交通行为不规范。机动车强行超车、加塞抢行、不避让行人、随意变道、逆行、不按规定路权形式、轻微事故不挪车、开车打手机,出租车随意路中停车揽客、拼客,公交车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进站时不按规定停靠;车辆乱停乱放、挤占人行道和公交站点停车区、中小学校门口停车挤占多条机动车道;行人过街不走人行横道等等;二是交通管理不尽合理。由于设备老化、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信号灯配时与车流量不匹配,相邻交叉口信号灯不协调;中小型交叉口路权不明晰,交通标志标线缺失;施工作业随意占道,无约束占道,缺少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及标志标线;行人过街天桥设置缺乏人性化考虑等等。

  科技应用:智能抓拍交通违法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问: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化应用,已经成为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的趋势和必然,近年来,哈尔滨在“电子交警”系统建设、移动交通违法抓拍警车应用等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您对将来提高我市交通管理科技化应用方面有什么建议?

  答:要想解决好我市交通运行环境中存在的壁垒切割路网、车流通行受阻、信号设施落后、快速路不快、专用道不专、静态交通混乱等诸多问题,必须要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我市交通运行环境差的状况。一是推行交通秩序精细化管理。建立全市交通运行数据库,科学制定精细的交通组织管理方案;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策略,突出重点环节管控;研究我市高承载车道和放射性潮汐车道的设置;完善和提升交通标志系统功能,优化复杂交通点段标志的设置,增设预告类指路标志;建立交通诱导系统,综合治理交通秩序。二是引入移动抓拍、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倡导群众“随手拍”违法,有效减少交通违法现象。在市区拥堵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多发路段,多增设“电子交警”,采用定点与移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智能抓拍执法,用科技补充警力不足,提高执法的威慑力和执法效率。学习深圳经验,开展交通违法“随手拍”,公布标准和上传渠道,发动群众通过行车记录仪或在自家楼上,对路口、路段上的动静态交通违法进行抓拍,让违法驾驶人时时感到身后有眼,自觉规范驾驶行为。三是加强交通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我市交通科技研发资源相对丰富,如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均设有交通学科,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及科技资源,政府部门应该借助这些资源,建立哈尔滨专门的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高校与研究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我市交通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加快交通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切实提高我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