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小伙 饱尝人间苦难
今天的主人公名叫柱子,26岁。柱子的身世足以用凄惨两字来形容——4岁时,木头扎进了右眼,从此右眼失去光明;10岁时,精神失常的父亲走失,至今未归;也是那一年,柱子再也没见过妈妈。家是什么?对柱子来说早已陌生。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巴彦的一家养老院里生活。3年前,仅剩的一只左眼也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3个月前,视力下降加重,总感觉有黑影遮挡。慢慢,眼前的世界只有模糊的光感。
柱子的堂姐是他为数不多的亲人,堂姐可怜柱子,却也有自己的无奈——自己也是贫寒人家,帮不了柱子什么。堂姐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元钱,带着柱子来到了市区找寻光明。没想到,走进第一家三甲医院就诊时,柱子的眼睛直接被判了死刑——右眼外伤性眼球萎缩,无光感;左眼交感性眼炎、并发性白内障且伴有玻璃体混浊,也仅存光感。“等同于失明了”柱子的堂姐说“那么大的医院给出的结论是没有治疗价值和意义”被下了这样的定义,柱子的心跌进了冰冷黑暗的深谷。只有26岁!青春正当时的年纪,难道就要在黑暗中度过余生? 柱子不甘心,堂姐也不甘心。接连的打探,他们听说了一个名字——彭绍民,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眼底病学科带头人,技术了得不说,而且宅心仁厚,带着重见光明的一线希望,柱子和堂姐来到了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
不抛弃,不放弃,变不可能为可能!
“救救我的眼睛,我才26岁!”这是柱子见到彭院长的第一句话。经过精密的检查,发现柱子的左眼对光反射迟钝,周边虹膜广泛性前粘连,瞳孔区虹膜与晶状体广泛性后粘连,晶状体前皮质呈白色混浊。情况比较复杂,但如果手术成功,柱子还有重见光明的可能。“难度不小,但还有希望” 彭院长的一番话让柱子心中泛起光亮。
制定方案,择定日期,彭院长为柱子左眼实施手术。考虑到柱子眼睛条件极为复杂,手术采取了微创白内障联合微创25G波切手术。时间一分一秒走过,彭院长屏气凝神,娴熟的手在眼底方寸之地精雕细琢,凭借高超的技艺,从根本上减少了眼部并发症的产生,手术很成功。考虑到柱子年轻,彭院长还为柱子的右眼安装了义眼。
拆掉纱布, 柱子缓缓睁开眼,曾经越来越黯淡的世界如今又充满了光亮和色彩。柱子有点激动,贪婪地看着眼前的世界。喃喃地说“又看见了!”短短4个字,里面包含的内心起伏,旁人可能不会理解,只有重见光明的人,才知道这句话的真谛。
可以出院了,收拾完东西,柱子没有离开爱尔,而是在院里寻找着彭院长。病房的暗室,柱子找到了正在给患者做检查的彭院长。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可柱子扑通一声跪在了彭院长面前,彭院长扶了又扶他才起身。朴实的柱子说,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果彭院长也放弃了我,今后该怎么生活真不敢想象。
半个月后,再到爱尔复查时,柱子的左眼已经由光感恢复到了0.1。“非常非常满意”柱子的堂姐反反复复说,“真没想到柱子可以恢复得这么好” 柱子和堂姐为彭绍民院长送上一面锦旗,彭院长轻声责备“生活本就不易,你还花这个钱干嘛! 回去注意调养,学门手艺吧。”
像柱子这样,眼睛已经被判了死刑,却在爱尔创造奇迹的患者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说到原因,彭绍民院长常常笑着说,我胆子大呀。可我们都知道, “胆大”源于“艺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彭绍民院长从容面对术中出现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仁慈的医者心,很少考虑手术风险为自己带来的名誉风险,更多考虑的是患者,不放弃一丝希望,拼尽全力为患者守住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