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嘉浠)我感觉自己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我不记得昨天,最害怕明天,什么时候会完全失去自己?我连在家都会迷路,想不起叫我“妈”的女孩是谁?我的记忆赶不上遗忘仅存的一点“自己”也不断远离。我想念曾经的精彩,想念挚爱的家人,更想念我自己。。。

  艾丽斯·赫兰是一位才智过人、事业有成的女性,五十岁的她是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全球知名的语言学家,丈夫也是哈佛的癌症分子生物学家,三个孩子都已长大各有发展。

  有一天,艾丽斯发现自己的方向感变差,变得健忘。悲剧般的诊断彻底改变了她的生命,也改变了她与家人和世界的关系,她罹患了侵噬心灵的早发性阿兹海默症,不断偷走她视为「自己」的部分,但同时,面对开始改变的世界,她发现,每一天都可以有新的方式去爱,记忆并不是生命的一切……

  作者Lisa Genova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博士,<still alice>是她的第一部小说,清楚照亮Alice的生命奇境,使你恐惧,更使你彻底改变。让人不禁深思,人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回首一生的经验,某些特别的片刻又是如何被储存到心灵的记忆库中?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答案就在脑部的受体中,它能保留住过去种种记忆的鲜活度。

  DNA保存了生命演化的记忆,每个人的DNA一旦被定序,就可以被数字化,要是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的 密码技术,可以让「人格」在网络中无限复制与保存。这样一来,区块链就有了「公开生死簿」的属性。让人不禁惊奇,这个云端服务的投资价值该有多高?

  WOW 因为台湾好友有一家比特币公司,无意搜索转连结搜到一间美国新创公司,利用区块链匿名的特性,试图将病历与遗传讯息保存在区块链的支干当中。乍听之下很像科幻小说,但仔细一想十分合理。

  记忆是一切信用的基础这个观点,在文化人类学上也可找到许多证据。占领华尔街运动发起人之一戴维.格雷伯(David Graeber)于《债的历史:从文明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一书中也曾指出「借贷行为是从前现代社会中关怀他人的、社群主义的驱力中演变而来,后来才变成制度化的行为,并带来道德上的罪恶和法律上的惩罚。」记忆是信用的基础,不尊重记忆的行为,就是破坏信用。没有信用,就算签了合约,也可能会「债务不履行」,一纸具文而已。权力可以确认记忆,也可以批准遗 忘。 一旦体认到记忆与信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有多么根本,就能明白为何多少反抗暴政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只为争取一个在权贵面前捍卫记忆的平等地位。

  如此说来,我们便可接受这个广义的「记忆 = 信用」观点。生活,金融市场中,无论何种类别的失去记忆,都是某种意义上让人或他人收到伤害的惨剧,在文化断层,心态浮躁的商业社会,经济形势良好,则唤醒人们心底美好善良的记忆,而在极端形势下,真的更需要back up好我们生来最无瑕洁净的记忆DNA,在一个新的维度为人类文明埋下一颗救援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