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爱人的“数学宝典”婚后每回闹别扭

  都会重读当年信

  一沓沓书信整齐地码在一起,紧挨着两台“古董”BP机……这是小颖和杨光(化名)相恋17年的感情信物。

  高三那年,学霸杨光,喜欢上了前桌爱唱歌的学渣小颖,当时两人的分差几乎隔着整个班级,一个总考第一,一个时而“打狼”。高考时,杨光将近600分,报考了北科大最好的专业,但由于没服从专业分配又不甘心走二表,被父母送去外校复读。而没考上二表院校的小颖,则留在原来的高中读“高四”。

  宿舍没有电话、俩人也没有手机,2000年,在短短一年里,他们写了近百封情书。小颖回忆说,当年写信的讲究特别多,薄薄的几页纸,藏着不少深意。每次写信,她都会套两个信封,里面的小巧精致,外面则是普通的牛皮纸。而且信纸每次都不重样,是她在文教店精挑细选的,信纸颜色往往会随着心情变化,红色代表“开心”,紫色代表“想念”,黑色代表“难过”,信件时而被叠成浪漫的心形,时而被叠成漂亮的叶子形,还贴着两只千纸鹤。

  小颖记得,当年杨学霸给她的情书也很“别致”,经常画着各种“表情包”,“笑脸”“猪头”“发怒挑眉毛”,跟当下微信里的极为相似。除了甜言蜜语,信里还经常夹着“函数解题技巧”“几何题攻略”,满篇的公式和演算过程,看得她哭笑不得,“不知道的,还以为邮错了演算纸!”

  2001年,杨光考入了哈工大,小颖去了哈师大。毕业四年后,这些往来的书信终于汇聚在一个温馨的小家里。十几年来,他们携手走过了书信、QQ、BP机、短信、微信时代,小颖感慨道:“我最怀念那些等信的日子,如今我俩连条微信都懒得发,打电话直接说事儿,特简单粗暴。”她曾经试图用本子抄写互发的短信,但感觉特像流水账就放弃了。

  虽然浪漫情怀最终泡在了柴米油盐里,但这些情书“余威”仍在。婚后,有一回他俩吵得不可开交,小颖气得在厨房烧信,杨光把装信的盒子抢走了,半个多小时后,他捧着那些摊开的信,泪流满面地出来跟小颖道歉……

  “现在,我俩每回闹别扭,就会坐下来读读当年写的信,谁都不用劝,分分钟就合好了!”小颖笑道。

  写给子孙的“别样家书”

  俩月手绘9米长卷六旬老人记录家族百年故事

  有人说,书信的终结是一种古典性经验的终结,也是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终结。为了能让这份深情延续下去,63岁的冰城老人杨增杰,拿起钢笔记录家族故事。

  去年8月,他耗时两个多月,用钢笔在半生半熟的宣纸上作画,手绘了一幅9米长的画卷,这既是给父亲90岁生日的贺寿礼物,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别样家书”。

  “现在都读图时代了,咱得与时俱进,写几万字年轻人不爱看,所以我就改画画了。”杨增杰告诉记者,在那两个多月里,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画画,经常累得手指酸疼。在提笔之前,他酝酿了很久,从构图、绘制、设计到装裱,都是亲手完成的,为了学手艺,还曾专门把装裱师傅请到家里。

  在这封颇具时代感的“家书”里,记者看到了绵延的山脉,耕种的田野,简陋的草屋以及无数忙碌的小人儿……遥远年代的家族记忆,随着卷轴一同铺展开来。1910年杨增杰的爷爷从山东掖县闯关东来到黑龙江,定居同江后开起了“杨家酱醋房”;他父亲1946年参军,随部队辗转哈尔滨、绥芬河,还曾到长春剿匪,手绘的战斗场面惟妙惟肖;就连当下侄孙们学习、工作的故事,也被杨老收入画中,侄子正练习开飞机、侄女马上要当空姐了……

  从小到大,从苦到甜,五代人的故事横跨百年,最终在杨老笔下定格。如今,每次家族聚会,他会随身带着这幅长卷,开饭前先给孩子们来段“看图讲故事”。

  “这是咱们老杨家的传家宝哩,一定要子子孙孙地传下去!”听到亲人们的赞叹,杨增杰格外开心,他知道,这封写给现在和未来的“信”,不会被淹没在时光里……

  书信散忆

  ★王熙恩:上世纪90年初,我读大学,寝室老五喜欢上了外语系的一个漂亮女生,他经常托跟该女生同乡的寝室二哥去送信,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第二年春暖花开,老五悲催地看见二哥跟这位外语系女生在校园里牵手散步……

  ★张伊朵:高中毕业前的某天清晨,我到教室,发现大门上贴了一张纸,题为“寄某某”,某某就是我。内容是一首诗,戴望舒的《烦忧》,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注视下我慌忙取了下来,脸红心跳,至今不知那人是谁。

  ★沿泽君:爸妈年轻时写过很多信,大概几百封吧,我高中整理东西时发现的,我妈文化程度不高,没想到当时竟会写诗,看看现在她泼辣的样子,无法想象她当年也曾是个柔情似水的少女。

  ★琪公子:小时候,我父亲在外地工作,班里的孩子都有笔友而我没有,我就给父亲写信。父亲画图纸时总是很潦草,但给我的回信总是一笔一划很认真,现在父亲已经过世15年了,我很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