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ZAKER 哈尔滨

  原标题:18 年的 24 小时陪护工作,她陪很多人度过弥留时刻

  ZAKER 哈尔滨记者 王冠 / 文 刘达奇 / 摄 / 视频拍摄

  凌晨 2 点,当城市早已沉睡时,“ 啪,啪 ……” 道里区安康街一栋房间里传出捶背声——患者半夜醒来,背痛,陪护员李清开始给对方捶背。

  患者睡去后,她只有半个小时休息时间,因为 30 分钟闹铃响起时,她要起来为病人接尿。

  这种工作状态,她已持续了 18 年。多年的历练,让她不仅学会看学会看血压、心率、脉搏等常见仪器,还练就出一项 “ 技能 ”:无论什么姿势,都能补一觉。

生活有很多选择,有的人选择并不多生活有很多选择,有的人选择并不多

  患者手术后的两天,是夜间陪护工作最难的时段。通常,一晚上需要起身十几次,帮助病人咳痰、润口、按摩 …… 一个晚上下来,几乎没有合眼时间。而天亮后,她一天的陪护才刚开始。

  李清是孙吴县人,今年 56 岁。38 岁那年,家庭不富裕的她为给患肾病综合症的儿子治病,离开老家来到哈尔滨做起了一名 24 小时陪护员。

  她陪护的第一个病人是因车祸导致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从翻身到喝水,都需要她扶着。连着两天两宿,她几乎没合过眼。

人累了犯困很正常,但她不能人累了犯困很正常,但她不能

  有一次,连夜陪护让她精疲力尽,早上趁家属来探病空档,她眯了 10 几分钟。但这立即引来了家属的反感:“ 我花钱请你来,不是让你睡觉的!……”

  那一刻,她想甩手不干了。但还是忍住了,慢慢地,她习惯了在工作中受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受病人的气。“ 病人长时间住院,发泄脾气是正常现象。干这行时间长了,我完全理解病人,” 李清从不跟病人计较。

  李清的耐心和专业,也得到了病人与家属的认可。“ 在工作中认可、被尊重,我就会很感动。” 让李清骄傲的是,这么多年来,她从没因在陪护工作中出现瑕疵而被辞退。

病人离世了,陪着的只有李清病人离世了,陪着的只有李清

  她清晰地记得,她曾陪护过的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有一天患者状态特别不好,李清已意识到他即将离世。她拨通了患者儿子的电话,可是儿子回来仅呆了几分钟就走了。当晚,病人离世了,陪着他的,只有李清。

  也许是看多了生死,李清更明白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 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活着,更要珍惜家人在一起的缘分。当离开时,才不会太多遗憾和孤独。”

  李清一直有个梦想——开一家敬老院,哪怕小点也无所谓。“ 大概是陪护做的时间长了,陪伴在老人身边,就感觉踏实,心里有着落。” 李清又笑了起来,说她只是想想。眼下,她更想趁身体不错再干几年,帮孩子们多攒点钱。

  生活对她而言,没有太多选择。而她选择,全部都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