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注水”的光彩坚守诚信的准则

  有些岗位摆在那儿,学生挑剔不愿去;心仪的岗位或单位用人又明显萎缩。教育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总量不足,仍是结构矛盾。

  “大学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观,不可能‘人人皆是白领,人人都坐办公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瑞政认为,高校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只有把个人就业希望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业天地才会更加开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睿说,有的同学参与到这种简历“注水”大军中,已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以虚假简历获得求职机会,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讲是不公平的。企业招聘的名额有限,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可能会因此丧失一些工作机会。

  简历“注水”增大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谷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专员丁利说,用人单位投入人力物力来对简历真伪进行核实,有些求职者在最终签约阶段甚至招录后才被发现简历信息不实,造成资源浪费。

  赵瑞政认为,简历“注水”不是小事,有悖于我国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一旦让不守诚信的风气在学校乃至社会中蔓延,会危害其他竞争者和用人单位,还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吴帆建议,目前对于毕业造假的行为,多是用人单位发现后与求职者解约,相关惩处并未完全跟上。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求职简历把关、审核,从源头堵住简历“注水”;同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曝光不诚信行为,在人才交流中心设立求职者“黑名单”制度,方便用人单位查询,以减少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