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鑫 生利健 衣晓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低频超声与声敏剂联合应用于股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的治疗中。经临床46例患者使用和观察,结果证明这一无创性方法可短时间内稳定及缩小粥样硬化斑块,使症状获显著改善。这项题为《声动力疗法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研究》的成果日前获得了2016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国民死因首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干预病变的技术手段。声动力疗法(SDT)是结合低频低强度超声与卟啉类药物,利用卟啉类药物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沉积的特点,借助低频超声的强穿透力,可将能量由局部体表传递至深处斑块,活化聚集在斑块内的药物,从而调节细胞功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环境甚至让斑块缩小,纠正局部血液供应障碍。

  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田野团队证实:SDT可通过激活特异性结合在细胞中的声敏剂,诱导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同时使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及胶原比例增加,达到减少和稳定斑块的目的。科研团队还揭示了声敏剂5-氨基酮戊酸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代谢规律,以及SDT的作用效果和发生机制。同时发现姜黄素、大黄素等中药具有声敏性,这为新型声敏剂的开发提供了新视野。

  迄今为止,已有46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接受了田野团队的这项SDT新疗法,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平均年龄68岁,大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多数病人以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头晕为主诉就诊。这46例患者共有170处股动脉斑块、54处颈动脉斑块,在采用SDT治疗后,所有病例斑块负荷及局部血流均有显著改善。课题组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技术进行评价,亦证实SDT可短时间内明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水平。

  其中一位中年女病人,由于既往高血压病史,双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半年内反复发生两次脑卒中,造成运动性失语及左侧肢体偏瘫,经溶栓用药后仍有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经过详细的超声筛查,发现该女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为无回声及等回声斑块,PET-CT检查显示斑块部位炎症水平高,提示其颈动脉斑块为易损斑块,此类斑块除导致血流障碍外,还易破裂脱落并再次诱发脑卒中。经SDT治疗后30天复查血管三维超声,显示该患者的斑块体积减小了6%左右,PET-CT结果证明斑块炎症水平下降了约10%,并趋于稳定。

  课题组围绕上述研究共发表原创性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9篇,他引总次数155次,其中SCI他引次数134次。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研究报道。课题组同时还申报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新闻链接:中国成人1/3有颈动脉斑块

  近期,一项新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我国民众有1/3的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平均颈动脉内中膜(cIMT)厚度为0.70毫米,年龄每增加10岁,cIMT增至0.08毫米。我国约31%的成人有颈动脉斑块,随着cIMT的增加,斑块发生率也随之“水涨船高”。研究表明,在40-49岁的年龄段中,仅有6%有斑块,但在70-89岁人群中,有63%存在颈动脉斑块。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地区后,研究还发现,吸烟者的斑块为36%,明显高于非吸烟者(28%)。收缩压大于160毫米汞柱者,有44%有斑块,是收缩压小于120毫米汞柱者的2倍(22%)。

  专家认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负担较重,提示国人卒中风险高。除非能够大力降低国人的危险因素水平,否则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将持续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