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再攀150万的新高,其中仅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就增至117万余台,车辆总数的大幅增加意味着对道路通行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再加之今年地铁、管廊等重点工程大面积集中施工占道,冬季持续降雪导致的通行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哈尔滨市今年入冬以来城市交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吴凡)12月21日的降雪天气再次给市区道路通行增大了压力,降低了整体通行效率,像降雪导致通行艰难,地铁、管廊施工影响通行等都是人们在日常出行中能够切实感觉到的通行不利因素,但还有一种因素是人们容易忽视的,可却是对市区道路通行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市区的机动车保有量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攀升,并且已经突破了150万台的新高点。
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再攀新高,为2010年的近4倍
据交警部门统计,至今全市机动车登记总数已达到近150.7万台,其中市区为117万余台,与2010年的51.5万余台、33.9万台相比较,6年间机动车数量分别翻了近3倍和3.5倍,数量可谓大幅激增。其中市区内如再计算上不在统计之列但却在境内长期滞留的、短期过境的、以及军警特等其它车辆,那么哈尔滨市区路面上实际上每天保守估计大约有130余万辆车在行驶,相当于6年前约4倍的总体车流通行压力。
另据统计,市区今年新增登记机动车19万余台,与2015年98万台保有量相比增长近二成,这其中私家车占了绝大多数为18万余台,占增长总数的94.7%。由于私家车早晚高峰出行的特性,这意味着在哈市城区道路总里程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城区内尤其是中心区域早晚高峰道路承载空间的压力将远超二成。如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说明,以新增加车辆按平均车长加车间距为5.5米计算,可以排成1045余公里长的单列车队。而目前哈市建城区道路总长约为2200余公里,如以双向8车道排列,相当于灌满了现有道路的近百分六空间,市区整体尤其是二环周边的通行压力可想而知。
六大因素组合叠加,严重降低市区路网循环通行效率
除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激增外,时段周期、重点区域、恶劣天气,突发情况、人为致堵等其它五因素与之的不同组合叠加,也是今年冬季通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的主要原因。
时段周期因素:其中“时段”主要指的是早晚高峰时段。因上下班、送学等出行要求,市区内呈现二环内交通流量饱和,群力、哈西、平房等新建城区向中心区域早高峰集中涌入、晚高峰分散回流,进而将城区总体交通压力进一步集中至二环区域周边的情况。此外,年前集中采购年货等特殊时段情况、也会导致车流在特点时间段内突然增大。“周期”主要指的是中小学学期与假期的交通流变化,比较之下,后者会比前减少大约20%车流循环量,这也是许多市民为什么感觉到学生放假了,道路明显顺畅的主要原因(注:年前集中购物期,假期的晚高峰车流会出现不减反增的状况)。
重点区域因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集中在跨区沿线的主干街路、桥梁,这主要是由跨区行驶等客观出行需求所致,如文昌桥、和平路等。二是今年地铁、管廊,以及管线、路桥改造等大面积施工区域。据统计,年初以来共有近20条街路因地铁、管廊施工封闭或半封闭,影响波及主干街路70余条,由于施工路段分布不仅密而且广,市区路网整体通行能力大幅度降低。三是临近主干街路的校园门前、商圈、批发市场、物流集散地等区域,因属于人流、物流、车流吸引源,加之部分驾驶人违法停车,经常成为沿线路段的主要交通节点。
恶劣天气因素:入冬以来的连续降雪及之后形成的长时间冰雪路面,形成了“启车难、行车慢、车距远、爬坡缓的低效出行模式,大幅度降低了市区路网的循环通行效率。其中启车难降低了路口通行效率,行车慢降低了整体车流的通行效率,车距远使得各路段车流提前饱和,尤其是爬坡缓,更是使得各坡路、桥梁成为了一个个凸显的交通节点,甚者有时阻断了整体车流的正常通行。
突发情况因素:突发情况指的是在车流中出现的事故车、故障车,各类商家店庆活动、以及因冬季管网突发维修导致的各类临时性占道。当上述情况发生在车流高峰时段,将会大幅度降低通行能力并延长车流高峰时间。
人为致堵因素:主要指的是“闯绿灯”、轻微交通事故不及时拆解、违停、下道逆行、随意违法变道等交通违法行为。这些情况会使道路通行压力“雪上加霜“,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面对多重压力,如何更好地保障城市冬季道路通行的平稳、有序,提高市民出行满意度,成为了亟待有效解决的问题,为此,哈尔滨交警部门在继续强化智能交通管控、加大微循环引流疏解的同时,针对冬季交通“重点路段超饱和、路口通行率大幅降低、坡路等节点增多、轻微交通事故多发”等特点,于近期创新了冬季警务模式,并通过警力高效分工、增加岗位布控、强化区域巡查、全员警力下沉、严打交通违法等多项执法举措,最大限度地破解因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等因素所带来的冬季道路交通通行及秩序保障难题。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强化智能管控、增加微循环,宏观保障路网高效运转
在城区道路通行保障中,哈尔滨交警部门坚持智能管控为主,并主要采取了优化交通信号调控、依托电子监控及时调流两项互补措施。一是针对各交通聚流点段逐步建立、扩张信号联动优化调整区域,提高区域整体通行效率,并在早晚高峰期间,按照“中心放射、远端控流”的调控模式,在流量集中进入路段,实行限流和缓流控制策略,降低路口通行延误时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同时确保重点路口执勤警力根据流量变化及时通过遥控方式细化调流。二是实行网上视频巡查模式,实现支队指挥中心和大队分指挥中心的双重有效管控,及时下达引流调流、联动疏解、疏堵排障等各项指令,确保有效应对各类路况变化。此外,交警部门还继续强化发挥区域“微循环”效用,在重点区域继续推行单向交通区域渠化的同时,重点清除“微循环”道路上的市场外溢、机动车违停等各类交通违法占道行为。
增岗定位,及时排障,强化微观交通疏解
为了弥补冬季交通中因路况突变导致的智能联动管控效能降低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路面交通管控,尤其是确保对各重点部位、交通节点的及时有效疏解,交警部门将市区日常的固定岗和高峰岗增至538处,其中固定岗增加的最为明显,从原先的76处增加至280处,增幅近3倍,为有史以来之最。所有新的岗位勤务是交警根据相关区域、沿线或点位的交通流量大小、高峰拥堵状况、道路施工情况、动静态交通秩序优良等因素综合研判后确定的,并集中在重点路口、重要交通节点、坡路桥梁、转盘道、学校、幼儿园、商业区、批发市场、医院等易发生交通违法或拥堵的路段,及地铁管廊重点施工或道路升级改造等区域。市区岗位高密度布控后,进一步强化了对市区点、线、面的有效交通疏解,同时也较好实现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突发情况的及时应对、处置,保障车流的通行效率高效。
创新警务,高效疏堵治乱
为了同时强化疏堵、治乱两项公安交管效能,同时也是进一步保障、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交警部门进一步明确细化了交通民警和交通辅警的各自工作重点,并进一步增强了日常执勤强度。其中,在路面执勤中,交通民警的勤务模式更加专职于巡控、排障、治乱、纠违,交通辅警勤务模式以固定岗执勤为主,动态巡逻勤务为辅。结合增岗定位的密集布控,新的警务分工进一步保障了警力更加合理有效地分布在市区各主干街路、节点、乱点,及沿线和周边区域,并形成由点及线到面的全面有效覆盖及管控。
日常工作中,交通民警和交通辅警的职能分工是互补促进的。在道路通行保障中,交通辅警为主,确保路口等交通节点通顺有序,交通民警则通过巡查过程中的排障、纠违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影响正常通行的不利因素,保障路网高效运转。在治乱、纠违中,交通民警在辅警的疏堵保畅支持下也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各类交通违法取缔及维护交通秩序的工作中,交通辅警则主要负责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的管控,及对机动车的交通违法的及时通报,同时还将继续配合交通民警开展静态交通秩序整治。此外,机关民警也于近期全部上岗执勤,每天抽出3至5小时时间集中开展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纠违,从而进一步更好地强化了路面警力的下沉及布控。
倡导安全守法、文明理性出行
目前,我市仍以日均新增450台的数量递增,市区冬季交通压力也将逐步增大,尤其是在持续降雪导致的冰雪路况行车缓慢、坡路等交通节点增多、交通网整体循环通行效率降低等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通行压力将会更加凸显。交警部门在继续强化对道路交通疏解管控的同时,也希望广大市民在日常尤其是雪天驾车出行时应做到:安全守法维秩序,文明理性减压力,共同营造更加良好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