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鹤鸣湖镇南岗村有个80后叫于健,早年的打工生涯,使他积攒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几经打磨历练,他决心要开展自己的事业,不断摸索尝试后,终于在水稻事业上做出了大文章。

  早年的南岗村名为林齐岛,景色宜人且四面环水。初中毕业后的于健无心学业,想外出闯荡,替家里分担生活压力。于健去了山西,在工地当力工,一干就是六个月,朝八晚五的生活磨平了于健的性子。转年他带着打工挣的3000元钱回到了家乡。

  “咱是有理想的人,在外没有归属感,就回家做事业,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打渔、收芦苇、收羊草都经历一番后,我发现运草挺赚钱,于是买挂车专门倒腾草,最远卖到了济南的动物园。虽然辛苦,但年销3万吨,年赚200万元的成绩没白忙活。”于健回忆着。

  赚到钱,尝到甜头的于健一鼓作气开始寻求更大的成功。

  “村里有一片水田,经常一年收成好,一年收成坏。我偏不信这个邪,2013年包下4000亩水田,自己贷款加上村里扶持共投入2000万,同时购进了钩机、推土机、插秧机等设备,决心大干一场。”于健做决定时总是毫不迟疑。

  干买卖多年,潜心做个种田汉还是头一次。于健虚心向当地土专家请教,每天不但上网浏览关于种水稻的知识,还购买了大量书籍,理论应用于实践,于健胸有成竹。

  万丈高楼平地起,种水稻从施肥到插秧再到收割都是学问,必须样样精,果实质量才能高。

  于健特意多方考察询问,最终在北京购买了满意的有机肥。“普通化肥2万5一吨,而有机肥2万一吨,留住水田营养成分的同时还能增产,所以我坚定地选择后者。”于健的账算得明白。

  第一年,于健只试种了2300亩地,产量90万斤,收益130万元,这已让村民羡慕不已,可他并不满足。转年他聘请了东北农大教授坐镇并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测土配方,根据自家水田情况,配出“私人订制”有机肥。这次,于健想打保守牌,只精种600亩水田,从育秧到收获全程聘请专家监督,功夫不负有心人,仅600亩水田创造了90多万元的纯利润。入社的村民王健、范平等人,人均分红十万元。

  前两年效益不错,今年刚开春村民韩明国等人积极加入合作社。

  用于健的话说,在家乡种水稻有地利优势,今年雨水温度也都特别给力,人心齐更是为他的水稻事业助力,想不赚钱都难。

  今年于健种了3100亩水稻,他说年赚百万不是目的,重在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