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平头鸭嘴龙:国宝“明星”蜚声国内外

黑龙江平头鸭嘴龙黑龙江平头鸭嘴龙

  □本报记者董云平

  近日,走入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自然展厅,一具气宇轩昂的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正吸引着许多观众拍照留念。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这具黑龙江平头鸭嘴龙身份显赫,声名在外。它曾在全国巡展,并赴加拿大、日本等国展出,是个响当当的国宝“明星”。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吉祥、威严而又神奇的象征。在我省有一个与“龙”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嘉荫龙骨山,这里6500万年前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黑龙江省博物馆里的这具黑龙江平头鸭嘴龙就是于1978年到1979年之间,在嘉荫县黑龙江的右岸挖掘出土的。

  黑龙江省博物馆自然部主任杨秀娟介绍说,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这具平头鸭嘴龙身高4.17米,身长9.32米。因为它的头骨前部和下额骨向前伸长而成扁形的嘴,和鸭子的嘴相似,所以我们叫它平头鸭嘴龙。平头鸭嘴龙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在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生活在湖沼水域或岸边,属于两栖爬行动物,以植物为食。当它用鸭子似的嘴巴在泥沼里铲除植物时就会带入大量的泥沙来磨损它们的牙齿。平头鸭嘴龙一生会有一千多颗牙齿出现,当一排磨损坏掉之后,就会有新的一排长出来。平头鸭嘴龙的身体庞大,走起路来会失去重心,要靠粗大的尾巴保持平衡。它的尾巴在陆地上行走时就是“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了“舵”。

  杨秀娟说,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是产自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其故乡嘉荫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从1978年以来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嘉荫龙骨山进行了6次抢救性大规模野外发掘,其中1978至1979年的嘉荫龙骨山恐龙大发掘意义尤为重大,填补了我省没有完整恐龙骨架化石的空白。两年的野外发掘在嘉荫龙骨山地区挖掘出1400多件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用这些化石组成两具黑龙江平头鸭嘴龙骨架,其中最大的一具真骨含量近90%,但不幸1994年在吉林巡展毁于火灾。目前这具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当时唯一幸存的一具恐龙化石骨架。黑龙江省嘉荫县龙骨山这次发掘是我国建国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次恐龙发掘,恐龙的首次发掘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恐龙研究有着极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建国以来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为什么嘉荫会有恐龙化石呢?据科学家研究,6500万年前,黑龙江中下游一带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河湖中生活着大量鱼、龟、叶枝介、介形类等古代生物,岸边植物繁茂,是恐龙大家族繁衍生息的乐园。河湖岸边和三角洲、河漫滩一带是恐龙等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除了大量平头鸭嘴龙外,还有霸王龙、甲龙类等。后来,这里火山爆发,部分恐龙尸骨被迅速掩埋,逃脱了被其他动物蚕食鲸吞、或被细菌分解的命运。此后,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伴随着周围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其中的恐龙遗骸也经历着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的改造,软体部分消失,骨骼等硬体部分虽然保留了原来的形状和部分生物结构,但组成成分早已被碳酸钙等矿物质代替,重量、硬度等都显著增加而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化石。

  杨秀娟说,我们希望大自然留下的得天独厚的恐龙资源作为黑龙江的文化使者,在国内外展馆之间的交流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我们的恐龙,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