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来4000多万尾大马哈鱼苗放流,大马哈鱼种群数量明显提升

  本报记者张长虹

  自10月20日中俄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干流水域20天秋季禁渔期全线结束,截至目前一个多月的时间,两江交汇地抚远进入捕捞大马哈鱼的旺季。在这一个月,抚远当地打渔好手能挣上8000元钱左右。渔民的稳定收入有赖于近年来人工干预保证大马哈鱼洄游路途的通畅工作。为此,很多人、很多机构和部门正在做着越来越多的努力。

  10月15日开始,受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和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抚远市大马哈鱼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邀请,来自加拿大的太平洋三文鱼基金会(PSF)的两位首席专家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物种项目官员来到黑龙江,同来自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所、中国环境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温哥华岛大学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中国大马哈鱼生态环境考察”活动。

  10月15日,加拿大专家直抵东宁,听取了绥芬河水域资源情况介绍后,到当地放流站进行参观,和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经验交流。第二天,考察组成员们前往新立-转角楼段水域的大马哈鱼产卵场进行了考察,之后查看了瑚布图河大马哈鱼产卵场情况,对产卵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方案进行了交流讨论。实地考察结束后,考察组成员同当地政府共同举行座谈,向当地政府汇报考察成果及修复计划,讨论民间保护地建设方案。考察组专家说,绥芬河水域是大马哈鱼、滩头鱼等多种名贵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产卵场,此次考察为提升绥河水域大马哈鱼种群数量,营造更健康的鱼类繁殖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数据和实际可操作性的建议。

  据了解,东宁大马哈鱼苗放流活动已经连续开展29年。29年来,东宁已累计向绥芬河水系流放大马哈鱼苗1000多万尾,滩头鱼苗1亿多尾,大马哈鱼、滩头鱼的种群数量得到明显提升。通过对大马哈鱼的人工增殖,不仅对绥芬河水域珍稀鱼类实施了有效保护,为我国争取到了公海捕捞鲑鱼的“入场券”,而且带动了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市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22日~10月25日,专家组成员来到抚远市,对大马哈鱼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在抚远市政府的邀请下,考察组重点察看了新的放流站选址,专家对选址条件提出建议。随后考察了黑瞎子岛和浓江河。

  来自加拿大的太平洋三文鱼基金会(PSF)的专家Mel Sheng说:“在加拿大我们放大马哈鱼是在河口地区,所以鱼很小的时候就让它们回到大海了,很少像中国这样会有这么长的洄游距离。在全世界来讲,都没有哪一个地区像这里的大马哈鱼洄游这么远的距离,所以如果我们在抚远做出了关于放流时间的研究,这将是世界第一例,也是非常独特、非常有意义的。”

  据了解,有着“金色鱼滩”美称的抚远市,今年5月26日召开了“保护洄游鱼、让洄游鱼回家”专题研讨会,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学者及抚远市水产相关部门和渔民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水生生物学专家针对黑龙江鱼类面临资源危机、水域贫瘠、多鱼种濒危的现状,向与会者讲解了黑龙江水域鱼类资源和洄游鱼现状、洄游鱼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增殖与保护鱼类资源、渔业相关政策等。今年6月,抚远市举行了2017年大马哈鱼放流活动,100万尾大马哈鱼经过数月的人工繁育饲养后被投放到黑龙江中,至此,抚远市已经连续28年向黑龙江流域进行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各种规格大马哈鱼苗3200多万尾。

  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抚远作为全国大马哈鱼的主产区,十分重视大马哈鱼的保护工作,连续多年通过封江育鱼、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保护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未来计划在“减少捕捞船只、引导渔民转产、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等方面大做文章,着力开展大马哈鱼的保护工作。保护大马哈鱼就是保护抚远的生态,就是保护大自然。希望通过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合作,共同在保护大马哈鱼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10月26日~10月30日,考察组进入呼玛县进行河流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呼玛县城和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的河流污染很少,在过去有极大数量的大马哈鱼经此洄游,但目前此地没有鱼类洄游的迹象。专家们根据往年卫星图片上明显的沙丘痕迹,认为这有可能是大马哈鱼产卵所形成,他们建议当地政府水产部门对河流的这些部分进行彻底的调查。

  呼玛考察结束后,来自加拿大的Mel Sheng和Mat t Foy两位专家一致说,此地非常适合大马哈鱼产卵,是目前他们所看到的中国境内最好的大马哈鱼产卵场地和生长自然环境,这里的地下水不存在氧气极低的情况,且卵石基质的尺寸非常合适。

  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考察组专家针对大马哈鱼在黑龙江省内的天然产卵场、人工增殖放流现状的调研结论,对帮助我省改进和完善大马哈鱼保护总体规划、大马哈鱼养殖技术和鱼类保护专业技术交流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