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4科教人文合作重点项目

  第四章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大力推进同“龙江丝路带”有关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全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加快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强化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重点推进与德国工业4.0、荷兰食品产业和瑞士科技中小企业群的对接。加强与日韩在信息、物流、电子、节能环保、食品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推进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农牧业合作。开发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合作。以“大齐绥”产业合作发展与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区域为重点,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争取和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第七篇推进共享发展,建设幸福龙江

  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入手,强化政府职责,着力补齐短板,保障基本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章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医疗救助、易地搬迁等措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211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扶持贫困县因地制宜打造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蔬菜等绿色有机特色种植业基地,“互联网+农村淘宝网店”等新兴业态,红色游、边境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业。鼓励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和带地入社等形式参与合作经营。

  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对长期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交通补助,为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吸纳贫困人口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城镇公共服务岗位、企业用工优先安排农村贫困劳动力。集中开展实用技术和致富带头人等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

  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贫困户根据需要实施“以粮济贫”。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鼓励深山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就业。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取消贫困县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推动连接贫困地区交通项目建设,全面实施贫困县农网改造升级,实现贫困村动力电“村村通”。全面消除贫困户危房。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革命老区村小型公益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落实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

  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强化省市领导联县、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定点扶贫机制,提高减贫指标在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的权重,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 

  第二章建设优质公平的教育发展体系

  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0所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实施义务教育重点工程,实现义务教育学校100%标准化,全面消除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加强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每年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7%,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到2020年,全部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贯通培养、对口升学等形式,促进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共同发展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工学结合,建设一批高水平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和覆盖骨干专业80%以上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深入实施高教强省二期规划,支持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特色院校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左右。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