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于渤市政协委员于渤

  工业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工业强则经济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我市产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富集。但1990年以来,制造业发展越来越滞后于许多发达城市,导致全市经济地位逐步下移。如果任由这种态势发展,后果将愈演愈烈。如何面对严峻的挑战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将中高端制造业作为起动点和发力点,突出特色,挖掘潜力,拿出有的放矢、实用管用的思路和举措乃当务之急。

  一、实施五大创新

  1、理念创新。制造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见效收益慢等特点,增强发展工业的信心尤为必要。应转变观念,以“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境界,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工业立市”的发展理念,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将中高端制造业作为经济振兴的发力点、突破口和招商引资的核心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目标创新。避免全面出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应拓展延伸,条件具备的应动作迅速,蕴藏潜力的应超前准备。统筹传统与新兴产业,整合优势,突出发展中高端制造业。

  3、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坚持“组织集成、技术先进、利益共享”的原则,摆脱区域、体制和行业束缚,保证部门、法人、投资人的权益,破解拥有资源优势的国企与机制灵活的民企互补性差、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强而产业化弱等难题,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业联盟、企业集团和创业团队。同时,进行生产方式变革,大力开展“互联网+”,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军用与民用深度融合发展。

  4、机制创新。由于服务业具有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影响力大等特点,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中多以服务业项目为主,导致工业投资大大弱化于服务业。一要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将工业招商引资项目数量、融资金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提升到不低于服务业的水平。二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国家政策倾斜,鼓励央企总部将哈尔滨作为国家重大项目的摆放地。三要借鉴西安和重庆等地经验,集中全市要素优势,形成合力,千方百计吸引百、千亿元级制造业大项目来哈发展。四要围绕“龙江丝路带”建设,依托哈尔滨新区和综合保税区,申建哈尔滨自贸区,完善跨境产业链,打造进出口加工产业集聚区。

  5、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好、科技实力强等优势,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共建理事会制度的运作实体,打造行业工程设计中心。

  二、重点打造4大产业联盟、6大企业集团、2大创业团队和7大工程设计中心

  (一)做大传统优势产业,组建4大高效产业联盟

  1、组建食品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高、产品影响力广、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由九三粮油领衔,以农大、林大、商大等院校为技术支撑,吸引国内外食品巨头参与组建食品产业联盟。按照生产工业化、供应社会化、营养多样化和消费便利化的方向,优先发展即食即配的主食产品、老幼适宜的配方奶粉和豆粉、优质风味肉制品以及特色饮品。

  2、组建飞机制造产业联盟。依托我市飞机研发与制造优势,整合国家多用途飞机研发生产基地、发动机和传送系统基地、飞机拆解基地和通用航空公司资源,由哈飞、东安领衔、哈工大等为技术支撑,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组建飞机制造产业联盟。以直升机和通用整机制造为中心,开展发动机和传动系统、飞机拆解、航空材料与机载设备、通用航空运营与旅游等业务。

  3、组建电力装备产业联盟。利用央企哈电气集团总部设在我市的有利条件,由哈电气集团总部领衔,以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为技术支撑,聚集市内外产业链紧密的电站空冷器、电站辅机、变压器、电线电缆、高压电机、控制系统等企业,组建电气产业联盟,实现“电站”向“电气”转变。一是紧紧抓住国内外核电利用限制松动契机,加强核电技术攻关,形成新一代核岛主设备设计能力;二是为满足褐煤储量丰富国家需求,加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300~600兆瓦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褐煤锅炉系列产品商业化;三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开发多用途燃气轮机及高性能电力装备。

  4、组建医药产业联盟。整合医药资源,转变企业、科研院所单打独斗的局面,由哈药集团领衔,哈医大、中医药大学、哈兽研为技术依托,吸收骨干企业,组建医药产业联盟。攻克关键工艺与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中成药和生物药。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机遇,承接化学药企业入驻。重点开发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肾病、肝病为主的具有“北药”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及冻干粉针;重点开发以治疗癌症、糖尿病、白血病、传染病为主的单克隆抗体、疫苗、肿瘤抑制类生物药品。

  (二)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6大专业企业集团

  1、组建燃气轮机企业集团。依托我市作为国内唯一的工业和船舶燃气轮机全体系研发制造基地优势,以中船重工哈尔滨广瀚燃气轮机公司、哈汽轮机、东安领衔,哈工大、哈工程、703所为技术依托,联合相关厂家,组建燃气轮机企业集团。突破核心技术,大力开发燃气轮机核心部件。

  2、组建高技术船舶装备企业集团。面对我国高新技术船舶日益增长的需求,依托哈工程“三海一核”的研发优势,组建船舶装备企业集团。做实中轻型及特种型号船舶设计、双燃料发动机控制和液化天然气动力总成、导航设备与系统、海洋智能潜水器和动力定位四个板块,采取联合共建、合资入股方式组建四个科技公司,按照研发设计和销售以集团为主、生产加工以国内合作为主的模式进行产业布局。

  3、组建大中口径塑料管道企业集团。我市作为国家首批地下管廊试点城市,位于国家唯一的农业综合实验区,比邻大庆可获得充足的低成本原料,具有发展大中口径塑料管道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应依托哈工大、林大和省塑料工业研究所的技术支持,辟建产业园区,吸引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工以及国际知名公司等,组建企业集团。面向供水、输气、灌区,研发复合型塑料管道材料,生产高强度、高密度、寿命50年以上的大中口径聚乙烯塑料管道。

  4、组建高铁货车企业集团。面对高铁和城际快速铁路货运发展的需求,依托车辆厂、东北轻合金、轴承厂、建成厂,由哈轨道交通公司领衔,以北京交大等为技术支撑,吸引集装箱、罐体、复合材料、焊接、轴承、钢结构、橡胶配件等企业,组建高铁货车企业集团,生产高铁和城际快速铁路货车产品。

  5、组建全地形双节履带车企业集团。面对巡逻、防恐、运输、抢险、消防、勘探、医疗救护等市场需求,依托哈一机成熟的产品,按照“军民两用,系列生产”的思路,争取列入制式装备进入市场。由哈一机领衔,吸引相关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共同组建全地形双节履带车企业集团。将数字技术融入设计、生产全过程,实现发动机、履带、全自动装置国产化。

  6、做强机器人企业集团。围绕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整合资源,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形成机器人专业配套园区。树立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品牌,打造一支品牌过硬、设计领先、制造精良、服务到位的精干团队。促进机器人应用由汽车向航空、海工、塑料、食品、医药等领域转移,产品开发由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转移。

  (三)培育后备产业,建设2大高端创业团队

  1、组建卫星应用创业团队。充分利用我市纬度高、研发能力强、承担业务多等优势,由哈工大、哈工程担纲研发,省测绘局等侧重工程,中移动、中联通和国裕等企业策划经营,组建创业团队。争取国家高分卫星应用中心、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遥感数据网、北斗卫星地面监测站、单模地面增强网和数据灾备中心落地。抓住卫星芯片设计和终端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开展DCS终端协议芯片、数据采集处理芯片、电力载波芯片、超高清压缩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打造全国重要的卫星芯片设计制造中心。

  2、组建石墨烯材料创业团队。依托我省石墨储量居世界总量6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1/2的资源优势,转变我省研究力量分散、工程化滞后、投融资能力弱等不利局面,由哈工大、省科学院牵头,加强与中科院、南开大学合作,引进国外应用型专家,组建石墨烯材料创业团队。尽快将省内外实验室成果递进为中试成果,消化吸收先进国家的成熟工艺,做大做强石墨烯材料产业。

  (四)整合资源,打造7大行业工程设计中心

  1、做强工业工程设计中心。依托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哈工大合作,面向产业化需求,

  围绕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高校的科技支撑作用,形成有效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技术成果进入产业链,形成产业竞争力。

  2、做强机器人工程设计中心。依托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重点研发高性能、智能化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用机器人和特殊环境工作机器人,集中力量突破工艺和材料两大障碍,转变电机总成、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尽快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

  3、做强船舶工程设计中心。充分发挥由哈工程牵头的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会同大连理工、天津大学等高校以及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海油、中集集团、中国船级社、海军装备研究院等船舶骨干企业,聚焦民用领域,围绕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与前沿技术,组建创新团队。

  4、做强食品工程设计中心。充分发挥由农大、商大、黑大和省市农科院共同组建的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研究院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用协同创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搭建政策和资源平台,为运营公司吸引人才、提供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组建3D打印工程设计中心。抓住我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与高新区共建

  “东北亚3D打印产业总部”的契机,依托哈工大、哈工程、黑科技、省自动化研究所和鑫达集团等,尽快组建3D打印工程设计中心,促进3D打印材料、设备、工艺的研发与产业化。打造3D打印产业园区,助推电站、航空、燃机、汽车等向中高端迈进,形成百亿级产业链。

  6、组建塑料工程设计中心。依托省工程塑料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哈工大、林大等密切合作,组建塑料工程设计中心,提供产品与工艺设计成套技术,开发高分子材料产品,为满足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矿山、电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7、组建石墨烯材料工程设计中心。依托我省石墨储量居世界首位的资源优势,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科技等院所合作,组建石墨烯材料工程设计中心,为电子、能源、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高导性、高强度、超轻薄、高透率的石墨烯材料提供技术支持。